都能進入江南一帶。
這才想起了已經退休在家的熊明遇。
熊明遇緊急之下火線上任,好在他過去就曾經做過南京兵部尚書,懂得這個位置就是養老的,只是最近流寇鬧騰的厲害,才顯得重要,而有政治抱負的年輕人只想留在北京,不想來南京,只能他老熊上任了。
打著過一天是一天,誰也不得罪,不惹事不找事的原則,熊明遇上任了。
但是他不找事,事卻找他啊,讓人頭痛的流賊沒來招惹他,一群書生卻來惹事了。
對於書生這個比流賊更麻煩的燙手山芋,熊明遇就三個字,沉住氣。
反正差事辦得不好,大不了在讓他退休,他一把年紀了,皇帝也不可能殺他。
至於禮部表示的,要派兵封閉四門,熊明遇推拉扯皮了十天都沒答應。
禮部說的好,希望兵部調遣兵丁封鎖四門,防止外地書生進入南京,但是同時嚴格要求兵部不能傷一個書生性命。
禮部要求也太高了,既要求立刻派兵,又不能跟書生起衝突,熊明遇根本辦不到。
辦不到乾脆就不辦,熊明遇不是傻子,知道這是一個陷阱。
禮部現在三番五次要求自己調兵,完全是在推諉責任,表明他們盡到了責任,最後打官司的時候,他們肯定會說,他們建議兵部出兵,可是兵部猶豫不決事情最後鬧大了。
熊明遇如果真的派兵,以目前書生的暴脾氣,不出事才怪,出了事禮部就更好說了。
禮部肯定第一個站出來彈劾兵部鎮壓書生,那樣一來兵部就成了罪魁禍首。
混跡江湖四十年,滿頭白髮的老官僚熊明遇可不吃這套,反正現在自己不出兵,到時候追責的時候,頂多說兵部應對失當,他這個兵部尚書不堪任事,罷免而已。
出了兵,禮部那些沒節操的文官,到時候一推六二五,絕對不肯承擔出兵的責任,而且會跟兵部來回扯皮,說他們只是建議出兵,而且強調不能誅一書生,結果死人了,那肯定是兵部沒做好,跟他們無關。
不出兵沒事,一出兵肯定負主要責任,傻子才會選擇出兵呢。
這些天,六部衙門整天就這麼來回扯皮,禮部推兵部,兵部推禮部。
今天終於扯清楚了,熊明遇和禮部尚書同時聰明的發現,這件事除了錦衣衛要擔主責,還有一個衙門跟書生都有關係,那就是南京巡撫衙門。
南京巡撫現在是張國維。
準確的說,張國維是十府巡撫,包括南京、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蘇州、松江、常州、鎮江與廣德十府都歸他管,權力比應天府尹要大的多,真正的地方大員封疆大吏,比傳說中的八府巡撫都牛的多,因為他主掌這十府,乃是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個府,每年一百多萬擔漕糧都是這裡出的。
而這次鬧事的書生,主要是南京和蘇州的,正好歸張國維管。
熊明遇和禮部最後達成協議,立刻責成張國維立刻誡退南京生員,並且召回蘇州生員,同時阻止杭州生員北上。
兩個衙門完全是在推諉責任,將責任下壓給一個巡撫。
官大一級壓死人,顧忌張國維此時也頭痛了。
沒想到剛剛作出這個決定,突然禮部尚書拿著一張薦書興沖沖來找熊明遇。
“熊老,熊老快看看!”
熊明遇看過信後:“此子是誰?”
指著信中推薦人名熊明遇問道。
“籌十餘萬金,助周玉繩再相者,既是此人!”
禮部尚書撫須說道。
熊明遇納悶:“不是阮大鋮嗎?”
阮大鋮這樣的閹黨,熊明遇也是深恨的,當年他多次被魏忠賢罷官、流放,險些喪命,因此生平最狠閹黨。
禮部尚書道:“以阮大鋮和張天如之名,實乃此人一手操持。”
熊明遇又道:“此人幫阮大鋮,或幫張天如?”
這個問題得問明白,到底是幫誰的,幫阮大鋮就是閹黨,幫張天如則是復社的。
禮部尚書道:“怕皆不是,乃為搏名!”
禮部尚書覺得既不是幫阮大鋮的,也不是幫張溥的,而是純粹一個博取名聲的人。
熊明遇點頭道:“那麼此人倒也可用。”
如果只是一個純粹幫人做事的打手,熊明遇認為用用無妨。
禮部尚書一喜道:“熊老同意就好。此人要求兵部出面。”
熊明遇一聽要兵部出面,頓時上了三分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