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3 / 4)

小說:回到明末當軍閥 作者:標點

然野戰自己的軍隊比之清軍還有些差距,但是守城卻綽綽有餘了,就是野戰的能力,差距也在慢慢縮小,李五六的精兵已經可以跟清軍相等數量進行野戰了,自己的親兵,也好不輸給八旗精銳。

假以時日,自己的軍隊,完全可以跟八旗比肩,而數量則是八旗的數倍,那時候北伐中原可以一鼓而下。

看完戰況,也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其實大兵團決戰,基本上很少有出彩的地方,這種規模的戰爭,比的不是誰更智計百出,比的其實是誰更少犯錯誤,如果雙方都不犯大錯誤,最後拼的其實還是戰鬥力。

不過也有一兩點亮色,比如李元胤的指揮,還有施琅的突襲。

李元胤這個人,楊潮還是有些印象的,他是李成棟的乾兒子,才二十歲。

在揚州的時候,這個李元胤最後是被楊潮整編的為數不多的高傑餘部。

之所以整編了李元胤部,是因為李元胤符合被整編的要求,也就是沒有參與揚州屠城。

當然高傑餘部被多鐸收編,狠殺了一批中層軍官,李元胤因為獨領一軍,逃過一劫。

他的軍隊被編入了張天祿帳下,然後屠城的時候,分給他們一片不算富庶的區域。

李元胤是沒有興趣屠城的,其實他這個人跟高傑部的流寇還是有些不太一樣的,首先他不是自願參加農民軍的,而是李成棟當年攻入了他的家鄉。因為他家是富戶,所以被屠戮,但是李成棟看到他長得好。就把他收下當了義子養起來。

十年過去了,李元胤長成了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但是依然跟普通流寇不同,他因為出身關係,是讀過書的,而且在軍中也經常讀書,經常幫李成棟出謀劃策,而且常常規勸李成棟不要劫掠等等。

當清軍分給他劫掠地盤後,李元胤是不願意參與屠城的,他也試圖壓制手下。可是那時候一個個都紅了眼,根本就不聽李元胤的,李元胤只能帶著幾個親兵,待在一家大戶人家,躲起來裝不知道。

天亮後大家都又被楊潮俘虜,過了幾日楊潮甄別的時候,李元胤成功的證明了自己沒有參與屠城,因為他住的那家大戶家,既沒有人被殺,也沒有東西被搶。那家人趕急之下,願意給李元胤作證。

於是李元胤就被編入了楊潮軍中,而且因為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又會騎馬,於是透過基礎訓練後,就被編入了騎兵部隊中,成了一名千總。

這次積功應該是可以升到副將了。

相比李元胤,楊潮對施琅印象則更為深刻,首先施琅這個人歷史上就很有爭議,有人說他是英雄,因為他帶兵平定了臺灣,將臺灣版圖收納進了滿清版圖之中。對後世中國人來說,算是有開疆拓土的功績。

也有人說施琅是大漢奸。因為他帶兵攻打的臺灣,是鄭氏的地盤。上面用的永曆年號,打的是大明朝的旗號,說施琅是一手扼殺了大明最後的希望,是助紂為虐,幫清軍攻打祖國,是典型的大漢奸。

但是此時的施琅顯然還沒有走到那爭議的時候,而他後世的功績足以證明,施琅是一個將才,他跟鄭成功先後攻下了臺灣,而臺灣起先是在荷蘭人手裡,西班牙人想染指,多次被荷蘭人挫敗,鄭成功打敗了荷蘭人,第一次將荷蘭納入中國人控制中。

然後施琅帶領清軍,又打敗了鄭成功的孫子,將臺灣從鄭氏手裡搶了過來。同樣臺灣在鄭氏手裡的時候,荷蘭人、清軍都多次想要攻佔這裡,都多次被鄭氏打敗。

兩件事表明,如果說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後,東方世界最出色的海軍將領,那麼施琅就是鄭成功之後最出色的海軍將領。

這樣的人才,對楊潮還是頗有吸引力的。

但真正讓楊潮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施琅加入自己水軍的方式。

去年跟浙江、福建商定合攻江西,但是浙兵和鄭軍都先後被清軍打敗。

鄭氏打敗之後,退往福建,福建人心惶惶,自認為深諳兵法韜略的黃道周主動請命,帶著三千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再次出發,反攻清軍。

當時施琅就在黃道周軍中,這個黃道周名氣很大,不但因為文章做得好,文名很盛,而且因為他熟讀兵書,還為《廣百將傳》作過注斷,因此公認他是一個知兵的文官。

可惜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完全沒有實際經驗的黃道周其實根本不會打仗,當然他自己不這麼認為,他信心十足的出發。

黃道周打算大張旗鼓,打出他首輔大臣的旗幟,認定他的號召力一定能夠讓所過之處群起響應,施琅則建議黃道周保持隱蔽,趁清軍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