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廣東偷襲贛州,然後跟廣東明軍一起夾擊清軍。
但是黃道周根本就看不上名不見經傳的施琅,根本就不聽他的主意,依然旗幟鮮明的進軍,施琅大嘆,說他“十七歲做賊”,以他的經驗,認定黃道周必敗無疑,於是他在戰場上長嘆一聲,看了眼北方,大嘆“英雄無用武之地”,他要“一腔熱血賣與識貨的”。
施琅認定楊潮是哪個識貨的,於是輾轉來到了南京,帶著他那一批跟鄭芝龍在海上縱橫的亡命之徒,要求加入楊潮軍中。
施琅讓楊潮收他的時候,非常狂悖,楊潮問他為什麼棄福建朝廷來投他。
施琅告訴楊潮說“汝乃英雄,吾亦英雄,英雄惜英雄,是故來投”,不得不說這小子夠狂妄的,怪不得後來敢跟鄭成功叫板。結果被鄭成功收了兵權,最後兩人交惡,鄭成功殺了他施琅他爹。施琅為了報仇,投靠了滿清。
短短几句話。楊潮就認識到,施琅這個人是一個狂妄自大,但是同時真的有些真才實學的人物,一腔熱血極其想要證明自己,也就是一個希望實現自我價值勝過民族大義的傢伙,老實說這種人成不了英雄,最多能最一個干將而已。
反覆琢磨,認定此人是一個人才。楊潮於是在站前才臨時將他收下,編入了江帆水軍,讓他參與圍殲豪格之戰。
沒想到施琅到地方後,檢視了一番地形,立刻就建議讓他帶領自己那些兄弟,從上下游兩個方向出擊,將清軍的浮橋直接焚燬,將清軍直接阻擋在河對岸。
江帆同意了他的建議,施琅果然完成了任務。
楊潮看過戰報之後,就立刻將其印上了報紙。立刻發往南直隸各地。
南京城是最快看到這個捷報的,但是讓楊潮有些意興闌珊的是,南京人竟然異乎尋常的淡定。當然高興還是必然的,尤其是活捉了豪格的訊息,還是讓人熱烈的爭論了大半天的,爭論豪格和多鐸到底誰厲害,但也僅僅是他們嘴邊的一個談資而已。
既沒有人大放鞭炮,也沒有人大擺筵席,似乎他們認為理應如此。好似他們覺得,明軍就該大勝仗,楊潮就該大勝仗。
話又說回來。這也未必不是好事,老百姓對楊潮的信心已經到了一種盲目信任的地步。對自己的子弟兵到了一種異乎尋常信賴的地步,這才是正常的。自信的民族應該有的心態,他們相信他們的國家能夠給與他們安全。
見到這種情況,豪格被押回南京的時候,楊潮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