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條件,智商上也不算是頂尖。否則也不可能連個秀才都考不上。
但是楊潮寧可用這些不算頂尖的人,也要堅持訓練書生。為此將大批聰明人擋在門外。
除了長期考慮,想要給民族文化中重新注入血性的初衷。其實也有短期的考量在裡面,畢竟這些書生雖然一個個身份上是楊潮的幕僚,但是將來不可避免是要上戰場的,不需要他們拼命,但是他們得做到不被嚇得逃跑。
這種膽量上的東西,是光靠紀律遏制不住的,你必須訓練他們,讓他們強壯,然後才有膽氣,就像海州知州明知道國法難容,偏偏就是受不了成千上萬虜兵壓來的恐懼,棄城逃跑了。如果楊潮手下這批書生,也是那樣,就算自己定出嚴格的軍規,他們也會不由自主的想逃,只有將他們的體魄練的強壯,給他們一個壯膽的憑恃他們才可能不會臨陣脫逃。
當然有機會的話,楊潮還是希望能夠改變制度的,不推翻科舉,那玩意本來就是中國人發展出來的最精華的東西,被西方人極為推崇,後來英國人第一個學習,建立了公務員考試製度,倒是中國人反倒是要打倒她,再從西方引進變種。
換成楊潮,只需要稍加改動,就能徹底改觀,比如在科舉內容中加入一些實際能用到的東西,比如刑部招收人的話,就要考律法,兵部招人的話,那就考兵法,而不像現在這樣,無論什麼都只靠四書五經,那隻能招收一大批只會說仁義道德他們自己都不信的假道學。
當然每一個人都需要鍛鍊身體,這也是必須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嗎,好容易培養出來了,結果短命,那是國家的損失。
因為這些長期和短期的考量,楊潮才在軍中訓練這些書生。
當然這些書生不是士兵,他們只需要接受基礎訓練,也不需要上陣打仗,他們的名字也不會編入兵冊,他們是楊潮的幕僚,而不是士兵,否則就是這些書生也不會來了。
但是經過一次次觀察,這些士兵的掌握能力確實很差,明明都是聰明人,卻練習軍姿、步伐等技能還比不上一個打魚的軍戶,這跟腦子大概關係不大,跟肌肉記憶更緊密一些吧。
所以已經兩個月過去了,這些書生的步伐訓練還沒有完成,而同期開始訓練的海州民壯,已經練習刺殺一個月了。
當然海州民壯進步這麼快絕對不是因為他們比書生強了那麼多,而是因為他們的基礎好,楊潮在海州可是帶了兩個月的,從來沒間斷訓練這些人,因此這些人來到南京後,只需要適應性訓練一下,恢復一下,就可以進行武藝刺殺訓練了。
而且根據情況反饋。他們的刺殺練的也差不多了,下一步就該被分到各個不同的把總旗總隊中,開始更專業的鳥銃、弓箭甚至騎兵訓練了。
至於海州新到的這批民壯。雖然還在站軍姿階段,但是沒人懷疑一兩個月後。他們可能就能走出新兵營了,反倒是他們的前輩那批書生兵能不能出去,還不一定呢。
看了看情況後,楊潮也沒有專門干預什麼,就離開了,自己建立的這一套體系,已經慢慢走入正軌了,如同一臺機器。可以自我運轉,楊潮要做的就是監督這臺機器正常運轉,不至於失控就好。
練兵是金勇老金的事情,老金做的還是不錯的,而且還有一大批過去的老兵專門轉為練兵教官,就是金勇都很輕鬆了,更不用說楊潮了。
所以楊潮很快就離開了軍營,回去處理其他事情,比如開荒了,比如修軍營了等等。
一切都井井有條。開荒在大量計程車兵兄弟父母的積極努力下,一片片荒地被平整出來,現在都先撒上草籽。楊潮承諾按照市價收購草料,畢竟楊潮要養馬。
說起那批馬,現在只剩下六千多匹了,在海州的時候是一萬匹,離開海州的時候就剩下九千匹,到了淮安只有八千多匹,等全部到南京的時候,本就剩下了七千來匹馬。
儘管楊潮從孝陵衛中請來了幾個專門養馬的馬伕,可是依然阻止不了這些戰馬對江南氣候的不適應。依然不斷有戰馬生病,不過經過馬伕精心照顧。黑豆、小米等精飼料餵養著,漸漸好了起來。現在已經不在掉膘,等徹底恢復的時候,楊潮就該練騎兵了。
但是也不可能一直給戰馬為精飼料,馬伕說馬還是要吃草的,不然也是要生病的,所以種草就是很有必要的,蒙古人佔據中原近百年,也帶來了各種牧草,孝陵衛的皇家園林中就長年養馬,裡面有人工種植的大片草場,因此草籽並不難找。
楊潮種上幾萬畝的牧草,再加上米糠等物就足以養活上萬匹戰馬了,所以這批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