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揚名天下,青史留名?而不管這名是香名還是臭名!
但楊潮並不會對劉宗周這種人物有什麼打壓行動,他一向不怕別人說話,他標榜開明**,你說你的,我做我的,誰也別干涉誰!(未完待續。。)
第四百六十九節殺俘後續
新書求收藏:《大國崛起1900》
————————————
廣東遭此大難,楊潮立刻下令,免除廣東百姓三年的糧賦,同時開始派出大量的官吏接手廣東政務。
對於廣東本地的官吏,幾乎全部廢棄,第一是因為這幾年楊潮治下,培養出了一大批的官吏,另一方面也實在是因為新會慘劇的發生,讓他對廣東的官員操守實在是失望透頂了,這些人,很多都是王體忠來了投降王體忠,王得仁來了又投降王得仁,洪承疇來了繼續投降洪承疇,最後又投降楊潮,用三姓家奴來形容已經是誇獎他們了。
但是貪汙**的情況,卻異常的嚴重,以廣東這樣地理條件優越的省份,只有一千萬人口的情況下,竟然還逼的老百姓大量造反,可見廣東的貪腐情況。
這些官員,楊潮不但不用,而且要將其中一大批人當做典型,嚴懲不貸。
其中以從化縣令從化縣縣令季奕聲和新會縣令黃之正為標誌。
季奕聲在洪承疇打到從化的時候,不但不組織進攻投降不說,作為文官他不抵抗,楊潮並不會苛責,但是他翻過身來積極給清廷賣命,幫著清廷打造紅夷大炮,最後轟擊廣州城,廣州城陷之後,遭到了清軍的大屠殺,十萬人因此喪命。
黃之正就不用說了,新會慘劇的發生,足以讓楊潮有理由不但將這裡的投降清軍問罪,大小官吏統統有罪。
而且將對他們的審訊記錄登報,留下文字的證據。因為他們不但此時有罪。放在歷史之中也有罪。
同時新會事件。讓楊潮也不得不反思起來,戰陣之上,優柔寡斷,到底是在保護百姓,還是在迫害百姓,或許自己的軍隊一向善待百姓,能夠得到良好的名聲,可是這名聲享有的真的問心無愧嗎?
於是楊潮立刻給所有將領。甚至全軍將士釋出公告,告訴所有官兵,今後若遇到敵軍脅迫百姓,不得猶豫,當以最果決之態度進攻。給士兵們講明白,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的猶豫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楊潮的嚴明紀律,從來不搶掠百姓,不饒命等等行為,不止是百姓認同。其實士兵同樣認同,他們都是來自老百姓。當兵之前,誰不是對官兵抱有一種偏見,兵痞、丘八等詞彙,足以表達百姓對士兵的感情。
至於這種感情是因為什麼情況而產生的,是因為古代士兵地位低下然後百姓嫌貧愛富,鄙視他們,然後又造成士兵對百姓的不信任,所以軍紀很壞,軍隊文化演變成了兵痞文化,惡性迴圈之下,老百姓越發厭惡士兵,士兵越發的軍紀敗壞。
還是因為士兵先軍紀敗壞,然後百姓厭惡他們,造成這種惡性迴圈。
楊潮不想去追根溯源,因為這很可能是一筆糊塗賬到底是誰先有錯,造成了這種惡果,楊潮只是一隻默默堅持,讓自己計程車兵保持良好的軍紀,一開始效果還不明顯,但是隨著一次次勝利,還有跟百姓慢慢的交流,楊潮的軍隊跟百姓的關係已經改善了,尤其是在淮揚、海州等地,楊潮的軍隊入城,絕對不會引起百姓的恐慌。
相反有很多老百姓十分歡迎士兵住在他們家中,願意給士兵提供一些房間。而士兵居住在百姓家中,楊潮則下達過各種命令,比如讓士兵閒暇十分幫百姓做做事情了,修修房子,打打水等等,軍民關係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改善,一步一步互信的。
所以後來百姓心中已經產生了這樣的潛意識,明軍是明軍,楊家軍是楊家軍,楊潮的軍隊也向岳飛、戚繼光這些名將一樣,獲得了這樣的專屬稱謂。
楊潮以前以為,這種某家軍的稱號,只是單純的以將領區分軍隊,沒有什麼深意存在,但是現在已經明白,這是百姓為了區分好的軍隊和壞的軍隊,才慢慢叫出來的。
而且一旦叫出來之後,也就演化出了一種特殊的歸屬感,楊家軍計程車兵已經從被動的接受軍紀,變成了主動遵守軍紀,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他們更是自覺自願,平時或許是一個懶懶散散的人,訓練中經常挨板子,可是當出去的時候,絕對是筆挺的樣子,刻意將他們軍人的風範展現出來。
這種情況讓楊潮十分滿意,他依然記得幾年前,帶著王璞、李五六他們那批人第一次北上勤王的時候,在路上遇到百姓的時候,老百姓厭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