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這些官辦產業,官府才能夠輕裝上陣,而且激發了這些產業的活力。畢竟作為官辦作坊,這些手工工場的規模都堪稱龐大,也有經驗豐富的管理者,裝置也是最大型的裝置,最有可能發展成現代工場的就是這些作坊了,只可惜在官辦之下,文官、吏員和太監三駕馬車監督,貪汙**,倒空賣空,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質量也不能保證,價格還十分昂貴,宮中採辦的費用往往比在民間採購要高許多倍。
第二步經濟改革和教育培訓改革是同時進行的。
首先楊潮鼓勵鄉下的豪族人士自辦家塾和私塾,並且希望他們招收貧賤人家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楊潮願意支付他們的束脩,對於一個孩子一年一兩銀子的私塾束脩費用,楊潮認為實在不值一提,每年一百萬兩銀子,就能讓他在十年後收穫一百萬識字的一代人,這筆買賣很值的。
對於這些配合的縉紳家族,楊潮自然也要給與一定的利益,比如允許他們用自家的賦稅來抵消辦學的經費,對於有的詩書家族來說,將自家的稅賦變成辦學的資金是用來教化,顯然比不情不願的直接交給官府更讓他們能夠接受,起碼他們可以獲得過去讀不起書的那些窮人家族的感激。
接著楊潮還要重建各個縣的縣學,之所以是重建,因為其中加入了大量大明朝過去不曾有的教育內容,第一項每個縣學的學生,必須是開蒙過的十歲以上的孩童,他們進入縣學後的學習內容也將不同。
在縣學中,楊潮加入了數學、幾何和天文學等已經介紹到中國的自然科學,同時還會對他們進行一些財務管理、兵法、律法以及農學、工學等實學的課程,目的是直衝科舉去的,這樣能最低限度的降低豪族送學生入縣學的牴觸情緒,同時也刺激這些學生用功學習新知識。
當然這些人在考科舉前,依然要服至少一年的兵役,對於知識階層,激發他們的勇氣,是楊潮的最低要求,將一個懦弱的管理者推向大航海時代後的弱肉強食的強國叢林中,是對民族的不負責。
而教育改革的第三步,則是建立一所完善的西方式大學,用來研究新出現的自然科學。
對於建立一所大學,楊潮是不遺餘力的,因為他知道這其中的意義。
牛頓此時已經五歲了。
就在大明朝滅亡前一年的1643年,牛頓這個人物出生了,似乎有某種隱喻意義,從此世界的中心也一步一步轉向了西方,東方的太陽落下了。
但是真的是牛頓這個人物厲害嗎,不用懷疑牛頓本人的天賦和努力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是一個培養出牛頓的教育體系,或許才是牛頓能夠出現的必然原因。
正是文藝復興後,透過吸取古希臘自然科學知識,並且加以總結和發展之後,發展出了現代的自然科學體系,這才讓牛頓的誕生有了基礎,而牛頓本人是站在無數千人的基礎上,將他們的思想進行了總結和發展而已,從而讓西方擁有了完整的自然科學體系。
牛頓之前,自然科學算是萌芽,而牛頓之後,西方的自然科學找到了方向。
所以說,牛頓這個人厲害,但是培養他的那個教育制度和科學體系,才是基石。
楊潮迫不及待的想要將這一套制度引入進來,至少在牛頓完善科學體系之時,中國人能夠立刻接受過來,這樣才不會在日後的科學狂飆式發展中,慢慢沉寂下去。
但是要建立一個大學談何容易,就算楊潮把自己知道的知識都搬出來,其實也不足以建立一套科學體系,因為他不用的知識很多忘記了,生疏了,而根本原因是他自己都沒有能夠掌握完全的自然科學。
說實話後世的教育體系,其實很大一部分只不過是科學的常識教育,真正的深入教育,都是進入大學之後才會出現,而前沿則是到博士的時候接觸的。
所以楊潮既沒有條件,其實也沒有精力,親自去培養科技的苗子,強行拔高弄不好還是事半功倍,還不如將教育牛頓的教育體系,照搬過來的好,楊潮相信,以中國人的智力水平,還不至於理解不了。
楊潮的精力,更應該放在總領全域性上,畢竟他是一個統帥,作為一個統帥,最應該關注的,其實是戰爭,這關乎國家民族的安全。
————————————
本人新書已經發布,書名《大國崛起1900》,記得收藏啊。(未完待續。。)
第四百六十四節廣東戰局
這麼一大攤子事,讓楊潮分不開身,而戰爭已經緊鑼密鼓的開始了。
宋坤一到廣東,就迫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