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到南,長驅直入!
朱棣如何得知一路的城池孰強孰弱?這要歸功於他幾乎無所不知的情報網,毛驤之死,錦衣衛解散,但是探子猶在,都要穿衣吃飯,明月和紀綱重啟了以前的錦衣衛情報網,只不過訊息都流到了朱棣手裡。
加上京城裡常瑾和徐增壽暗中傳遞訊息,朱棣對朝廷軍隊的調遣瞭然於心,比討伐軍的主帥還要了解兵力所在,故一路避開了對方的精銳主力,居然奇蹟般在四個月就兵臨長江!
只要渡過長江,前方就是京城了!
☆、第291章 增壽不壽
朱棣靖難軍已經到了長江北,而平燕的征討軍絕大部分還在山東轉圈呢!
建文帝大急,下令勤王的軍隊回到金陵,保衛京城,可是詔令既出,八方藩王的軍隊,衛所的駐軍呼應著居然寥寥無幾!
大部分人都在觀望,或者乾脆倒戈投降了燕王。尤其是手握重兵的藩王們,在建文一年聽到湘王一家子都活活燒死的慘狀後,其實都對朱允炆這個侄兒絕望了,在四哥手裡至少能活著當一個富貴王爺,侄兒是想要了我們這些皇叔的命啊!
山東援軍久久不歸,勤王的軍隊也行程緩慢,能拖則拖,實在拖延不了就裝病,今天頭疼,明天腳疼,就是不肯帶兵勤王。
建文帝這才意識到自己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了。
三位顧命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聯名上書,建議割地議和。
建文帝不同意,“祖宗留下的江山基業,豈能白白給了謀逆之人!”
齊泰說道:“此乃緩兵之計也,先派人和談,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燕王在長江以北,為北明皇帝,皇上在江南,為南明皇帝。”
黃子澄也點頭說道:“南北朝是假,等待援軍是真,我們先派人穩住燕王,等援軍齊齊趕到,立刻就能反敗為勝!”
方孝孺摸著鬍鬚說道:“山東五十萬軍隊正在趕往金陵,八方勤王的軍隊也正在往京城集結,最多一個月,我們就能發動反擊,將燕王制服。”
建文帝無計可施,只能忍辱接受緩兵之計,“諸位愛卿覺得派誰去和燕王談判南北劃江而治?”
齊泰說道:“微臣以為,魏國公徐輝祖最合適不過了,他是燕王的大舅子,但對朝廷忠心耿耿,聽說在攻打北平城時也算盡心盡力,若不是李景隆這個草包下令他增援濟南,恐怕北平城已經被攻破了。”
建文帝想了想,即將兵臨城下,也只有魏國公最合適了,“傳朕口諭,宣魏國公覲見。”
魏國公徐輝祖重新得到重用,封為欽差大臣,奉旨渡江和談。
訊息傳出,曹國公李景隆心下更不是滋味了,由於兵臨城下,朝中又是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只得重新啟用了李景隆這種“敗將”,鎮守京城,只是昔日堂堂六十萬大軍主帥,居然落魄到了駐守京城十三道城門之一——金川門的地步!
李景隆借酒消愁,徐增壽親自送上了美酒,還陪著喝酒。李景隆喝得微醺,“徐老弟,如今我落魄了,眾人眼裡都是嘲笑,只有你一直陪著我,哎,還是酒肉朋友靠得住。”
徐增壽端著酒壺,倒滿了美酒,遞給李景隆,“李大哥千萬不要氣餒,小小的金川門將來也有大用處的。”
“有用個屁!”李景隆說起了粗話,“你大哥都去和談了,燕王和皇上劃江而治,各當各的皇帝,這天下還是他們老朱家的!”
“嘖嘖嘖!”徐增壽笑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燕王不會接受和談的,燕王之志,在平天下。”
李景隆眼睛一亮,“所以還是要打?”
徐增壽指著金川門,擠眉弄眼的說道:“你救了周王,燕王早就不計前嫌了——不過,這道門你可要‘好好’的守著。”
酒肉朋友多年,李景隆聽出了好朋友話裡的意思,“好啊,我一定替燕王‘好好’守著金川門。”
徐增壽激動的拍著李景隆的肩膀,“好兄弟!”
皇宮,御書房。
建文帝散朝議事歸來,又要面對堆積如山的奏摺,忙的焦頭爛額,剛進書房,就聞得衣裙窸窣之聲,他的書房只容許常瑾進來,連馬皇后都不能例外,因此建文帝刻意緩了緩臉色,一洗愁容,暖聲說道:“瑾兒?你來了?”
常瑾從如山的奏摺的裡冒出頭來,幽怨的說道:“皇上,昨晚不去柔儀殿歇息,是不是嫌棄我年老色衰了?”
因西域烏頭毒太過霸道,常瑾養到如今方病癒了,身體瘦弱,下巴瘦得幾乎能看見淡藍色的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