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研究開發出一門學問了,那是後話了。
蜀地可說是礦藏豐富,那怕在這個時代,已經分佈了相當規模的礦區了,嘉陵江、岷江等幾條水系,沿江都有大量的礦藏,俞州、蜀州有煤、鐵,江油、瀘州有鉛,維州有石棉,嘉州還有鐵礦,簡州發現的“地火膏”樣品,已經證明是與石油有關的油頁岩,還有成熟的水力運輸條件,雖然這些儲量放在現代來說沒什麼,但在古代已經是了不得的成果了,大量流民因此分流出去。陸續組織的數支流民懇拓團,一邊修路一邊開礦,也初見成效。
而現在稱為南丹的地方,境內有錫、、、金、銀、銅、鐵、、鎢,此時屬羈地的延州,境內已經有丹砂、水銀的採掘場。
當然,我對這些傳統礦區的印象,都來自電視新聞,這些地區以頻繁礦難事故而聞名全國,象著名的南丹特大透水事故,這些地區的豐富的礦產資源,因為埋藏淺,易開採,技術含量不高,輕易可以上馬,向來是亂挖亂採的小煤窯、小礦井氾濫的重災區。連帶這安全事故出鏡率很高,而讓人印象深刻。
等開發起來,大辦附屬加工的工場又吸收流民,靠賣礦山和工場一定期限的特許權,又可以狠狠收了一筆。我顯然沒怎麼想在古代搞什麼資本主義運動,但撈嵌的頭腦,還十比那些古人更有優勢些。
那些最初流民頭目也按照作用,封了不等的末品的小官以及不入流的胥吏,算做了我這個安撫使下面的屬員。倒也是看到了前程和出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