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護理的技藝,將來就嫁人也可以調羹問藥,侍奉丈夫公婆,在家中更有一些分量。
後來她的努力和事蹟,傳到宮內那位耳中,安撫使順勢請嘉賞以彰其婦德義行,結果商議誥封時,又有跳出來以她出身為由的,集結了足夠的反對聲音,中書那幾位也建議只嘉不封。還是我託小丫頭給楊太真說了一個才子佳人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故事,似乎挑動那位至尊的某根弦,遂下決意,給了她一個讓許多人意外到目瞪口呆的誥封。
現在的女營走上正軌,在軍中軍外都擁有相當的影響力,她可說功不可沒,是我少數不可怠慢的人。也少數可以自由出入我家的親善人士,這幾般交情下來,她與我家的利益和關係已然相當的密切了……
“難道女營出了什麼狀況麼”我暗念了一聲。
這位和她那少言得力的相公一樣,都是個大忙人的,並不是那種沒事喜歡串門的。自從許多暗地不忿,試圖在女營中生事的不軌之徒,都變成城外花田裡肥料,一些口出不遜也被人堵在黑巷裡扣麻袋打成新鮮出爐的青紅豬頭後,雖然在朝堂上很是鬧出些風波,但苦無實證,在御使老爺門例行公事的彈劾無果,再加上我推薦的劉長卿,得以出事監察御使之後。也就沒人更敢出這個頭了。
就見挽簾而起,一個娉婷尤致,素裳淡裹婦人,款步進來。
“妾身見過軍上”
這位史上的名伎,居體養氣,婦容賢德,典靜得體,絲毫看不成曾經是風塵中經歷過的。給人一種相當安平靜心的感受。清素溫煦的好似別家的阿姐,只有頭上那銀葉三線別簪,才告示著她還是個品秩在身的命婦。
“給夫人看座”我吩咐左右,才注意到,她身後尚有一青衣小吏,不由讚歎她的心思**,畢竟是個女眷,在這種暗箱私家環境,來偈見丈夫的上司,實在很容易滋生
意的菲聞,她帶這個跟班進來,顯然不容易落人閒語
鑑於我來的那個時代的影響,我對出身背景性別差異這些東西看的不是太重,一般情況下我在乎的只有兩種人,對我有用的人和沒有用的人。她顯然是相當有分量的前者。
“謝大人”她落落大方座下來,卻是說起仁濟院的情形,
仁濟院,是藉助楊太真的名義建立起來的,當時地方上為了討好內廷,特意發還的楊氏祖產,光分給我的那一小部分就相當可觀了,楊太真久居宮中要什麼有什麼,根本沒有什麼花費的時候,這筆祖產對她象徵意義大意實際使用意義,因此在名下閒置了好些日子,後來見我善於經營的有生有色的,遂在一次入宮時,特意向討起了主意,於是我給了兩個選擇“娘娘是想要賺錢的營生,還是福利澤遍的事業”。
答案很簡單,她自然不缺錢,於是就有了這個仁濟院。
她還特地捐獻了脂粉錢,以此為號召,整合都府內醫家於一堂,群體診病,有什麼疑難雜症,也可以共研之。在太上的默許下,宮內十幾個太醫定期也客串坐診授徒(賺些外快),又下誥,今後凡欲在成都開業之醫士,需往院內坐診半年到一年,方可發官牌照懸壺,是以漸成規模。
又在其中選年老資深之士,成立專門的杏林內堂,專事醫道鑽研,同時教導子弟,也為宮中提供醫案諮詢。結果經營下來,本來以為要貼錢的慈善事業,卻大獲其利,畢竟有錢人更怕死,又衝著名家匯粹,倒是趨之若騖。
於是為了不失慈善醫助的本意,遂又建立了內外院制度,內院就是一般收費治療。外院則面向底層大眾,也是師長帶領學徒子弟見習所在,免費看診施給效用差一些卻價格低廉的藥物,主要是培養醫療經驗,或者新藥臨床實驗,軍中的那些培訓出來的見習醫官,也是在這裡初步積累從醫經驗,畢竟在軍隊中除非打戰中,不然很難有那麼多傷患可供練手的。
這樣做雖然不免有點草菅人命之嫌,但有總比沒有好,相對原本用不起醫藥的大多數人還是得到了實在好處和濟助,確實感激高興還來不及呢,哪會說什麼呢。雖然在外院對窮苦人家大量施醫施藥,但內外相抵,加上新成藥投入市場的收入,卻還是能賺了不少。
由於院中的護理之士,都由女營提供,現在的院中,形成由她的女營,軍中的總醫官李想鶴,以及公眾太醫署三家共管的局面。但實際太醫署大人們中心不在這裡,而李大總醫官又自己一攤忙的很,所以院中的俗事,倒是她這個柔弱女子承擔的更多一些。
此次前來,卻是規模擴張的過大,尚請整地擴建,或者開設分院的意思。另外還有,眼下這些醫道中人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