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園林區,原來的主任在叛軍入城後被屠戮盡,後來城內攻防,同羅胡和叛軍殘部據庭院
館舍樓臺抵抗,在兵火中又毀了不少。我入了長安後,便利用修繕城市的機會,近水樓臺先圈佔了一大片地,圍
起來再利用原有的臺址,慢慢規劃。
雖然學堂還是草創,但是響應師資力量已經初步到位,早有一干烏巾藍衫的教授、講師、學喻聞訊,恭迎出來。
為首的正是被稱為官學“二王一李”之一的前給事中,王維王吉摩老先生,這位十九歲就京試科舉解頭(狀元)
寫下“相逢意氣為君飲”,“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相貌清雅,風流蘊藉的老先生。
暫時拋卻了官場那些勾心鬥角的糾纏,在學府做一個人人景仰的大宗學匠,在弟子門人的服侍下,看起來倒是供
養的相當滋潤和精神。
“老師”見到這位,皇甫曾搶前一步,恭切的拜下去,
“幸常,別來無樣”見到這位得意弟子,一把扶將起來,仔細的打量仔細的撫摩,一番在我看來,狗血無比的師
徒久別重逢的唏噓後,總算引見了我這一干人。
“參見殿下”
又富含意味的看了我一眼道
“見過總制大人”
這位老先生,不但詩做的好,畫有名,又精通音律,做人果然也有夠牛比,居然把太子晾在一邊半餉,不過看起
來小白也不生氣,似乎名士之風就當如此。
只是溫問而笑“王老莫要拘禮”
“當年師事父王,自然也是孤的長輩”
一邊說話一邊自然引進園去。
走進門堂,小白的眼神,卻很快被一副聯所吸引了。
門對左右分別書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看橫批,卻是“兼達天下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旁通別類”,
不由嘆然不已,再看提留落款,小白頓時驚訝的轉頭望向我
“這副行貼是……”
“此乃對聯,左右公仗對偶,用以申宗明義”
我心中嘿然,唐朝可沒這東西,五代才出現,我讓他提前了數百年,這副可是明朝東林黨書院的名對。
看到二門照壁上,小白眼神又變了變,
那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功成名就身退垂世傳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