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依靠黃河等水系的走向,河湟谷地、大非川盆地、西海平原和黑河河谷等地溫暖溼潤的東部,顯然要比寒冷乾燥的西部更豐饒的多,也造成北方草原遼闊牧業發達,盛產良馬犍牛,而南向大小片山間多分佈河谷農墾區,盛產谷麥豬羊的格局。
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崛起多個政權,實力和版圖最大的就是鮮卑餘裔的吐谷渾王國,次之為蘇毗女王國,連最古老的像雄國,也曾經據有一席之地,其他的西羌部落轉變來的遊牧農耕的小國,更是不計其數。
一大堆俘獲的青海部和吐谷渾族的僕射、尚書、刺史、節度使、都督、將軍,就成了經略此地的最好的敲門磚。
大小積石山和西傾山都有多處銀坑,白蘭山有流金河和銅穴,早在吐谷渾時代,就具有相當規模的礦業開採歷史,出產銅、鐵、丹砂,善作兵器。吐谷渾商隊很活躍,雖然比不上南平的產出,但只要能規復起來,對龍武軍來說,也是一大筆收入了,至於所需的人力和技術,龍武軍所過之處,最不缺少的就是人力。
還有一種被稱為地上財富的物產——藥材,青海之地,雖然多高寒灌叢、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等只適合長草而不長糧食的曠原之地,但是卻生長了大量野生藥材,對當地的藩人來說卻沒有太大的意義,在他們眼中,只是可食或者不可食的野草而已。
目前以及發現的有大黃、蟲草、羌活、雪蓮、貝母、紅花,還有雪蓮、甘草、蕨麻、茵陳、肉蓯蓉等,麝香、鹿茸什麼的在這裡也是傳統回易和走私的大宗。
有足夠規模的產出就意味穩定的收入,意味著往來不絕商隊和據點,以及進行駐軍的理由和財源,
根據大唐開國以來設立都護府的慣例,都是先羈縻,後歸化,取的統治的名份,收取稅賦,然後潛移默化移風易俗,將這些世襲土管之地,逐一編管為正式的州縣,鼓勵開拓,所有田土財賦,自營自取,有很高的自主權。
與這些俘虜一起進入青海的,還有負責西北方向的長史魏方晉,他是來做“胡無人,漢道昌”計劃的善後檢討的。
當初的“胡無人,漢道昌”計劃,只是我讀了李白的詩後,一時頭腦發熱,對西北產生興趣的產物,最初投入的只有一隻商隊,十幾個人,一百萬錢運作的起始資金而已,但沒有到因緣際會,龍武軍在西北方面的各種利益和交流的深入和發展,變成兩個涉及無數人力物力,同時有多方參與的龐大運作專案體系。
其中的漢道昌計劃,最初的宗旨很簡單,就是透過一些手段,擴大大唐在域外番邦的影響,以方便獲取保護商業利益。
但是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明面上透過支援文化和宗教推介活動,排斥諸如大食等外來的影響,暗地裡利用軍事和政治威逼利誘為輔,利用大唐作為貫穿三大陸絲綢之路,最終消費地和產出地的資源優勢,藉助行棧抵店飛錢票號等金融和商業手段,對西域各國進行經濟滲透和影響,確保其傾向性和利益歸屬。
而胡無人計劃,就更離譜了,本來是清查域外各國在唐代的勢力,透過官方和私下防範和杜絕的手段,儘量減少他們利用大唐的內亂而獲取利益的可能性,當初就破獲過,有疑似大食背景的安息商人,以商業身份為掩護,在唐收集多種諸如制絹、織染、造紙等因為戰亂而流散的工藝技術。
目前回紇已經塵埃落定了,而針對吐蕃的對策,透過僧人和商旅為掩護,收集情報,結好和收買一定傾向的官員貴族,對吐蕃的動向進行預警。
發展到後來,透過封鎖和走私破壞吐蕃的經濟,透過襲擾、破壞,燒掠起糧食產地,散佈流言和鼓動騷亂,乃至挑撥吐蕃貴族派系之間的關係,以儘量削弱吐蕃對外戰爭的動員和準備能力,避免吐蕃人,在大唐內戰最虛弱的時候插手進來。
我重來沒有指望,靠這些手段能夠真正打垮吐蕃這個國家,但能夠製造足夠的麻煩給吐蕃人扯後腿,讓他們無暇參合到唐人的內亂中來,目的就達到了,其他都是附屬的。
從某些方面說,這個計劃前半部分已經成功了,而且是相當的成功。由我決定大致方向,作為實際總攬全域性的執行人,魏方晉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成功的策反和誘逃了文書臣相家族舂米氏為首的,因為崇佛而受到打壓的一干吐蕃貴族,將吐蕃醫藥文學音樂農藝技工等方面典籍一掃而空;透過適當的情報洩露和散佈謠言,就讓少年贊普多年苦心積慮的奪權還政大計,胎死腹中;還有透過內部的攔截和適當修改馬向的詔令,犧牲大部分已經初見成效的情報王略為代價,對馬向滅佛運動的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