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部分(3 / 4)

小說:幻之盛唐 作者:團團

以及將原本只是斂財為目的的抄掠行動,變成血腥無比的鎮壓和爭鬥。

然後吐蕃的內戰如期的爆發了,西北邊境因此安靜了好幾年……直到

但是後來的發展,則是全面失控,剛剛經歷了滅佛內戰,內外交困的吐蕃人比我們想象的要瘋狂的多,在那位馬向的一意孤行之下,斷然孤注一擲,破釜沉舟對河西發動攻略。

“我那些臣師,都說姑父行事空妄,假敵自重……”

這是少年雍王的感嘆。

“今昔方見姑父的先見之明啊……”

這話說的我有些慚愧,這些年一直是我一個人在朝中呼籲,吐蕃人會狼來了,但實際上,吐蕃人真的來了,也與我有莫大的干係……

同一個時間,

新就任的行西北三道營田轉運大使鄭元和,用焦頭爛額來形容,絲毫不為過,雖然他又升官了,但是那位真正意義上的西北路善後處置大使,拍拍屁股就以追擊協糧的名義跑去了青海,又上表乾脆利落的把一大堆麻煩的後方丟給他。

而對吐蕃的戰事,一開始就從隴右打到河西,又從河西西部打到東部,可以說,除了靠近回紇的部分軍城外,連帶關係的部分地區,沒有不被吐蕃人肆虐過的。

現在吐蕃人總算被打跑了,但是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頭,正在廊、封各州瀰漫的馬瘟需要足夠的人力物力來控制,那些重新回到家園的百姓也需要重新安置,還要安排人手在一些灌溉方便的地區,搶種一些諸如大豆、燕麥、莜麥等速生種的作物,以確保冬天前有所收穫。

種子,耕牛,還有重建家園的物料什麼都缺,還有荒廢的水利河渠,這東西沒有堅持定期疏浚,就會淤塞起來,然後夏汛的洪水一衝,什麼都剩不下來。

而那些商家,也不是什麼善茬,讓他們捨得下大本錢,不餘毅力的資助前方作戰,那是因為軍隊可以保護他們在商路上的利益,讓他們投入鋪路造橋,也有可以看得到的預期好處

現在能夠讓他們輸糧賑濟流民,已經是最大限度的,安撫黎民的責任,本來就是官府的職責。

從相對充裕的劍南道、山(南)西、山(南)東道協糧,

所幸朝廷並未宣佈撤銷戰區的軍管體制,而吐蕃人所過之處,官吏軍民或擄獲被驅殺,無數人口流離失所,鄉里的基層體制一時半會還沒發恢復過來。州下縣屬大部分守官,都是戰後任命的。

壞處是這樣的話,他很難得到來自地方上的協助,好處是這些新任命的代守官,將更加依仗來自朝廷中樞的權威。

所以他可以用西北宣撫處置大使的名義,就地編管和徵集地方的人力物力,進行善後事宜。一面清查戶口,一面丈量田地,將戰時未做完的事情,繼續完成,不過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物資來週轉。

管理朝廷撥付的振糧。其實是一件很討人嫌而又瑣碎的工作,就算他扣的緊巴巴的,計算好每一個環節的最小損耗,也只能勉強讓大部分人熬過青黃不接的那幾個月,但是想做點什麼,就無能為力了,畢竟做活出工也要消耗大量體力,如果沒有足夠肉食果蔬的補充,光靠吃糧身子也是撐不了多久的。而前來投靠和登籍的流民還在增加。

從河西本地收集一切可用的物資,發動集體打獵和摸撈魚蝦,掘鼠兔穴等。包括那些疑似的瘟馬瘟牛也顧不得許多了,任何出現病症跡象的牲畜,都被強制徵收集中州城宰殺,烹煮醃製後做成簡易的罐頭,供給勞役的人口。

從劍南道到山南東道到荊南道,南方新收穫的薯幹、芋片、土豆粉,還有庫藏的十幾萬人份的過期壓縮口糧。

正在爭取,讓朝廷批准,將西北部分礦殖,拿出來招買,所得為重建西北防要之用。好在當初,某位大人,就有先見之明的冒天下之大不韙,以軍管名義圈佔了大片“無主”的田土、礦殖,其中靠近道路或是有河流水運灌溉之利,都被劃出來作為軍屯莊的規劃地,好重建新式府兵和三極預備役制度。

其餘則交還朝廷,作為在河西清丈田戶的成果,其中大多是被隱匿的私田,既然入了朝廷的官冊,就別想吐出來了,只是作為實際的操作者,肯定要承受更多的怨恨和毀言了。

“跟著軍爺有肉吃……”

這成為一句最流行的口號,俘獲的牛羊和肉口,像是流水一樣的遞解到後方來。各地糧院所像是不要錢一般的到處發放肉菜罐頭和餅磚,招攬願意協軍的人手。

於是人力也變得緊張起來。

這章沒時間校對,有什麼地方不足,請逐一指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