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多少借鑑了早期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公民兵役一體化政策,再加上後市美國的炮灰綠卡制度的內容。
按照中原、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邊境,內藩、外藩、外域、絕域等,劃分為若干個等級和標準的大區域,以在當地生活的外族人,對當地軍隊和官府所作的貢獻,來決定他們歸化入籍,成大唐子民的期限和次序。
而越往內地,成為歸化人的條件也越發嚴格,越往邊疆,擇條件越發寬鬆。還有語言和文化交流溝通上的要求。
比如一個昭武九姓出身的慄末人,想獲得大唐子民的身份,一般有兩種選擇,以僱傭義從身份,從屬大唐的軍隊作戰若干年;或是一次性向軍隊輸送錢米慄布鐵料木材等軍需物資若干數量,就可以請求獲得歸化大唐的基本資格。
然後接受所在軍、城、鎮、戍的考核和觀察,沒有作奸犯科,也沒有違反公序良俗的劣跡,達到一定年限後,就可以獲得一個榮譽唐人的基本身份。這個身份可以確保他們在於唐人的交涉和交往,以及相互訴訟中的優先權。他們的子女,也可以繼承這個身份,繼續請求成為唐人的程式。
然後作為大唐的軍人,積累戰功若干,或是繼續從其他領域做出貢獻達到一定程度,可以轉為正軍或是自動獲得唐人的身份名籍。
當然這個身份或許在內地,不是很明顯,但是在邊疆之地,就不一樣了。
用公民權大量吸收外族移民,來補充國家擴張過程中和維持周邊地區勢力霸權主義,兵員和勞力,乃至人才資源上的不足,這是美國被稱為新羅馬帝國的理由之一。
至於象羅馬帝國在崛起過程中,帶來公民權氾濫和國家向心力凝聚力渙散,軍隊外族化的問題,對始終核心民族在國家人口只佔較小比例的羅馬人來說,或許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代價,但是對一個處於文明上游,歷史文化悠久,並擁有龐大國家人口基數唐王朝來說,就不能太算是真正的問題。
真正的問題主要還是還是交通和通訊上的地理阻隔……
同樣是夏日炎炎的洛陽城中,汗流浹背的官員們奔走在皇城大內的通政司、樞密院、政事堂之間,雖然戰事已經基本結束,但是要處理的事情反而變多了,而且要持續上很長一段時間
“向左金吾左衛補兵?,開什麼玩笑,金吾軍現在還在安西境內……”
政事堂裡有人看見通政司送來的備案,不由叫了起來
“憲臺在做什麼,那些人滿口為國思慮,怎麼在此事上就啞了呢””不知道什麼叫勞師靡費麼……“
“稍安勿躁,”
值守的宰相崔煥,突然出聲喝止道。
“這是在人家職分之內,稍稍偏向一下西北而已……”
“身為樞密使,好好經營一下自己的故鄉,有所傾向,也不足為奇……”
“據說安西境內,受到大食人侵併,壓力可不小,就算他鼓吹朝廷在安西用兵我也不足為奇……”
“更何況,這位樞府大人本身就不是可以輕易安生下來的主……”
“我倒情願他多在安西老家用心一些……省的在朝中折騰……”
“朝廷也要休養生息啊……”
“安西畢竟是數千裡外的絕域一隅……”
“再怎麼經營,再怎麼尾大不掉,還可能對長安的局勢產生什麼真正的影響麼……”
“我倒巴不得他公器私用……”
“用的多了,天子也會有想法的,宰輔們也不會坐視的……”
“再說朝中的軍資用度就是那麼大幾千萬緡,還是天子想盡辦法裁汰梳理出來的,安西一路佔用的多了,那些將帥們又會怎麼想……”
“朝中的大人們,也不過是兩害取其輕而已……”
“去,由他去……”
樞密院內,值守的樞密使僕固懷恩,想了又想,最後還是拒絕了就此事發起質詢的理由,作為朝廷軍國機要的最高層樞密院自有一套運作規則。
對於一位樞密使在公事上的決定,也只有另一位樞密使可以提出異議,並請求內朝合議,或者放到外朝大決。但這本身就是非同小可,代表的是樞密院內部的重大分歧,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必然有一方要去位,以保證樞密院的一貫性。
僅僅是為了安西的事情,分量還不夠。
另一個地方,兵部尚書兼樞密副使梁宰府上,同樣有一位訪客低聲詢問道
“還在河洛招募遊俠兒了……”
“朝廷難道要拓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