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兵的味道,作為並不佔優勢的統治民族,唐人在這裡始終居安思危,至少有一點是國內所沒有的,就是在四面皆敵的外部環境下,jī發出來的開拓進取精神,西進河中諸國為自己爭奪一個戰略緩衝的空間,據有了河中之地,後又南下天竺,奪取一個擁有生產糧食和豐富物產的大後方,為了保證糧道有發動了吐火羅攻略,肅清那些可能威脅到輸送線的說法勢力,為了鞏固河中又進兵河外,奪取沙漠中的天險為屏障,有了初步的屏障,有開始籌謀奪取大食東部人口沃土最集中的呼羅珊,以摧毀這個大食攻略東方的前進腹地,等到了呼羅珊易手,又開始肅清周邊的大食諸省,以確保消化這片土地。
幾乎是隨著這樣那樣的大大小小因果彙整合的大勢使然一步步走到現在,大唐最西端的邊防線幾乎是推進了古代bō斯境內,裡海之畔。
我定了定神,我只是來見證這一切,並收割我應有的成果,為什麼要想這麼多呢安西乃至嶺西,缺少的已經不是簡單的財富、糧食或者某種資源,而是實實在在的人口,作為民族主體的唐人數量,相對這一大片區域來說,實在太有限了。
寬敝的校場中,震耳yù聾的聲響再次隨著火焰與煙團一起爆發出來,硝煙散後,可以看到數十步外七倒八歪的人形靶子,哪怕披上一層鎖子甲,也照樣被炮子深深嵌入,如果是活生生的人,就算不死,也基本失去行動能力了。
處於安全嶺西行臺的大部分後勤生產和研發機構,都還留在安西境內,行臺下的軍器所,正在為展示最新版的改良鑄炮,雖然我沒有刻意進行引導,但相關火藥產品用多了,前方的軍工人員,從皮炮的基礎還是發展出了這種東西來,雖然看起來還只是個放大的噴槍而已。
但在一些細節上,已經很有些先進的味道。
把皮炮的鐵膛不斷加厚,最終變成不需要皮子作為緩衝束縛物的純金屬炮身,但隨之而來的是鑄造工藝上的進步,這是在得到了河中的先進金屬加工工藝和優質的富鐵礦料之後,才慢慢積累成的質變。
為了解決材料和工藝成本上的衝突,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用重鍛的卷鐵作為內膛,用整體融鑄的銅胎作為炮身,然後二次加熱利用兩種金屬不同的收縮xìng,緊密契合在一起,這樣內膛的強度足夠承受多次發射的磨損,而炮身也能吸收膨脹應力而不至於很快就崩裂掉。
使用壽命大概在兩三百發左右,然後因為磨損和變形就要重新回爐再鑄,相比後世動輒千萬發為單位的炮管,實在少的可憐,但是對這種原始的射速來說,已經足以初步滿足需要了。
這也就是戰爭頻繁的地區,才會催生出來的革新和進步,如果放在國內,大唐的君臣們對來源廣泛普及技術成熟的火油彈威力已經心滿意足了,至於投擲爆炸物的火雷彈之類,沒有多少迫切改進的需求和yù望。
剛出模的坯子,看起來相當的粗糙,但是沒有明顯肉眼可以觀察到的,就是顆粒狀的粗糙,也是相當均勻的,自身的老工匠會仔細的敲打各個部位,聽取聲音是否勻稱清脆,一一標記,然後藉助水利機械進行進一步的打磨和拋光,讓婁驚訝的是,他們是藉助了類似製陶旋盤原理研製出的工具,在水力的驅動下可以從內膛打磨出無限接近離心圓的內徑來。
河中最不缺乏銅,又回收了大量的各族錢幣,其中金銀餅稍作改作就可以繼續沿用,但是數量龐大而雜sè的銅錢,就被集中起來融鑄成各sè器具。
他們使用整體定裝的子藥就更簡單了,來自投擲爆炸物使用精磨提純的顆粒火藥,精密稱重後製成的藥餅,只要撕開一個個包裝往裡頭倒就行了,連計量都省卻了。
雖然是銅胎鐵膛炮,但卻是在後開栓,塞入事先裝好藥石的子膛,透過火雷彈的引火管來jī發藥石,只要預裝藥石的子膛準備的夠多,可以短時間內迅速提高發射率,但差不多七八發後就會因為冷卻問題而暫時無法使用了。
在皮炮使用的炮子基礎上,甚至出現了榴霰彈的雛形,就是用一塊耐火的石棉布,包住顆粒相近的鉛丸或是鐵渣,造成出膛的自然扇面打擊,五十步內可破單甲及肉”
雖然比慣用的皮炮重了許多,但是提高了使用效率和發射頻率,結構簡單基本不用什麼維護,可以透過特製的車架隨軍行進。由於是以皮炮為基礎研製的,因此目前還只是輕管野戰炮的水準,對稍厚一些的城牆就無能為力了,各項指標都不如車弩和石炮之類成熟產品。
此外還有一些諸如子膛炮胎之間密封工藝不足的煙氣洩lù:子藥燃燒不充分殘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