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按滑在鋪陳一卷卷各色紋彩豐富,質感細膩的織物上,就象少女柔軟的肌膚,流溢著財富與地位的光澤。
“這是湖州地天青羅……
好容易才從心結裡走出來一些地她。已經不堪承受著我高昂的興致和契而不捨地騷擾。開始試圖手把手的教我辨識這個時代通行的綾、羅、絹、絲等織物的區別。來分散我的注意,據說作為一個大家族的傳統之一。她從小就要會了解這些東西。
當然對我來說,這是多少有些對牛彈琴的味道,什麼綾、羅、絹、絲就沒有顯著的差別,唯一能讓我格外上心的時候,也只有這些東西作為私房穿戴在身上,用來欣賞和把玩時,好看和不好看的差別。
但按照她的說法,綾、羅、絹、絲四者都是代表了不同特色的紡織工藝分類,但在原料品種的蠶絲上,除了產地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
這個時代所謂的綾,是以斜紋組織為基本特徵的絲織品,可分為素綾和紋綾。素綾是單一的斜紋或變化斜紋織物,紋綾則是斜紋地上的單層暗花織物。
綾也是有唐一代最是盛行紡織品,其中以嶺南的繚綾最為著名,其他潤州有衫羅、水紋綾、方紋綾、魚口綾、繡葉綾、花紋綾;湖州有烏眼綾;蘇州有八蠶綾、緋綾;杭州有白編綾、緋綾;常州有綢綾、紅紫綿巾、緊紗;睦州有文綾;越州有寶花羅、花紋羅、白編綾、交梭綾、十樣花紋綾、輕容生花紗、吳絹;明州有吳綾、交梭綾。
甚至連唐朝官員的朝服和常服,也主要用的是綾,按照綾花紋和顏色,是區分官級品秩的重要依據。象早年薛府的祖上,就是靠為新上任官員,做衣帽鞋襪等行頭,而開始出名和發家的。
通常所說的羅,
就是採用絞經組織使經線形成明顯絞轉的絲織物。最早在商代已經出現,在本朝,以浙地的越羅和劍南的單絲羅均十分著名。其中單絲羅表觀具有均勻分佈的孔眼——後來亦被稱為紗。羅因為輕薄柔軟透氣的特點,一般是上等人家的小衣內跨,以及這個時代大多數女裝的主要原料之一,唐代制度化的宮裝,也大多是羅製品。特別是夏天需要貼身穿起來,幾乎原形畢露。
而所謂的絹
就是古代對質地緊密輕薄、細膩平挺的平紋類絲織物的通稱。按照工藝水準,各地又有紈、縞、紡、綈、、(綢)等變化。可以變化和衍生的花樣最多,其中由抽繭緒加捻成線織出的平紋織物,就是後世所稱綢的前身。柔韌平滑,富光澤變化,多做外裝、鞋襪、床褥、惟幛、窗簾的面料之用。用絹為生活起居,也富貴人家,上流社會的排場和身份象徵之一。
再有就是絲。
也就是緙絲製品,其工藝最複雜,採用通經斷緯法以平紋組織織成。織制時以沒有過染的本色絲作經,用小梭將各色緯線依畫稿挖梭織入,最後不同色彩的緯線間出現空隙,如“雕鏤之狀”,因此又稱刻絲、克絲。因為其比其他織物,更加圖案豐富而形色多彩的特點,多被用做隨身裝飾品、小物件之用,也是這個時代少女作為女紅功課的主要材料,因為原料是最原始的素絲製品,沒有特別顯著的產地區分,算是相當的流行,但工藝高超者,象我家的大型產業之一七巧紡的織女,甚至可以做出後世蕾絲花邊的效果來。
當然,除此之外,這個時代還有一種相當重要的紡織品,就是麻。也就是亞麻和苧麻的織物,屬於人類歷史最古老的紡織品,其中亞麻多來自海外的天竺和西域,苧麻則是地道的本土作物,在後世的棉花種植,全面推廣前,麻是這個時代最常見的平民特色紡織品。因為其耐用耐磨粗韌,也麻繩、麻袋、蒙布等日用品和生產工具的主要原料。
還有相比這幾大項,唐代的世面上,還有流通量相對較小的棉製品,因為產地和品質特點的不同,比較有名的有黔中(雲貴)的桂布,蘇杭的吳棉,閩地的白疊,河中的白單,不過價格就不怎麼便宜了,至於後世名聞天下的松江綿的前身,由元代黃道婆引進推廣的海南海島綿,還在培育選種當中。我知道我不善寫這樣的情景;但還是寫了;大家儘管罵我把;五千八;多出來的算是補償之一。
第三百一十四章 餘波
回想我南下的經歷,相比傳統YY小說中,吃飯喝水掉進茅坑,都有女人受不了王八之氣,找上門來讓人調戲、挑逗的男豬們,我的實在女人緣少的可憐。甚至在號稱煙花勝地之一的江陵,連青樓行院都沒去過。
江南一行,僅僅幾個有過糾葛和曖昧的女性,也大都沒有結果,據說家教甚嚴的劉王傅,第一時間得知了我的糾葛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