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負責戰馬的牧養、管理與供給。牧監分上、中、下三等,有馬500匹為上監,3000匹以上為中監,不足3000匹為下監。各監置牧監一
監一或二人。此後,又相繼置諸監牧使、群牧都使、等,統各地牧監。
為加強管理,朝廷對馬匹地繁殖、死耗、烙印、獎懲等,都有具體現定。每年秋天登記馬籍,區分良馬、駕馬,定期上送殿中省尚乘局、各級官府及軍隊使用。遇有大的戰事,還隨時向民間征馬匹。
安史之亂後,肅宗吸取了安祿山以節度使身兼諸監牧多職,而導致河北、河東地戰馬,全成了資敵的本錢,不再讓武人兼領牧政,大肆重用內官,以內官為監軍,又以內官監臨重要的地方差遣官,因此由宦官充當的內飛龍使,開始控制全國監牧大權。
事實上,連這些年透過各種渠道獲得大量地馬匹,號稱馬比人多的龍武軍,但是除了解思的奇兵隊等幾隻純騎兵編制外,其他大都是適合馱挽賓士負重的軍馬,而非嚴格意義上地可以衝鋒陷陣的戰馬。維持強勢的戰鬥規模和持久高昂計程車氣,也是需要巨大的後勤消耗為代價的,許多時候還要透過驢騾牛等來補充運力上地不足。
從軍馬變成能夠伴隨騎士戰馬衝鋒陷陣的戰馬,需要足夠長時間的來磨合,畢竟讓這種有靈性的動物,克服趨利避害的本能,衝進敵陣地刀槍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而且相對普通軍馬、官馬、民馬,戰馬的生命週期要短地多,各種激烈戰鬥的驅使,很容易透支戰馬地生命潛力,戰場中也總是充滿了各種意外,作為比騎士更明顯的目標,在射人先射馬地指導原則下,戰馬往往比人更容易遭到傷亡,有的時候,僅僅是蹄子上一個小傷口,或地面凹凸不平造成的扭傷,就不得不退出戰鬥的序列,乃至變成士兵的口糧,因此維持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往往需要遠高於現役比例的後備來源。
因此龍武軍在劍南和山南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牧場和放養地。但是)養的馬,雖然相對放養的馬,更節約資源且出欄率高,但同樣也更容易出現隔代品種退化,體質和病害抵抗力下降,所以需要定期引進新品種來改良……
看完馬場與一干軍需代表,按照日程我又來到樓觀山中的武器試驗場,胄曹和軍器監在這裡有一個專案。
不過平時嘈雜的實驗場地是空空蕩蕩,擺在我面前只有這麼一件類似後世牛仔服的東西,當然在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帛甲,
用的是水力紡織機車出來的粗韌線,不計成本織成密斜紋的沉厚面料,理論上可以在有限距離內防箭和某種程度的砍劈。
由於初代產品只考慮耐磨和堅韌性,所以舒適就不敢恭維了,還要在裡頭襯件軟衣,防止磨出血泡來,打南沼的時候許多將士叫苦不迭,多重穿戴過於悶熱,激戰之後幾乎是順著裡子倒出汗水來,後來的改良做法,就在裡頭襯層吸汗的紗布,直接貼身穿……然後除了工藝、成本分量下降外,其他也一直順著戰事的需要在改進。
我手上拿的這件,屬於第七代產品,但這次在各種要求指標的竟投中,意外中標的,卻是來自嶽州無雙薛府那位自立門戶的薛大姐,她不但有辦法在不減輕抗性的情況下,做的比別人更軟更薄,因此雖然要價比別人貴了五成,但我還是指定為軍官服用料。
因為我的個人強烈需求,這種帛甲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類似後世軍禮服和作訓服的樣式,又讓我家那些女人給我畫了多個效果模擬圖才最終定型的,因此就算染了迷彩色,看起來也相當的精神爽利,領口袖口褲口都可以紮緊,防水保暖。
“大人請看……”
第七代產品的改進,最大變化上就是,從頭戴的軟帽,到腳蹬的靴子,外表都被刷上一層膠層。
胄曹和軍器二所的演示人員,用大壺模擬降雨,把水噴灑在上面,又把整隻靴子浸入水中,然後拿開,可以看見水珠一粒粒掛在表面,輕輕一甩就甩掉大多數,剩下地水跡也很快的揮蒸乾。
整件制服看起來瓚亮如新,很有點後世皮甲克地味道,這是為南方溫暖多雨的地方設計的。在不同的地區還有不同地附件,比如溼熱地區防雨的帽兜,乾燥寒熱地區放沙防塵擋風雪的圍領和遮面。
現在
粗略區分龍武軍的階級,還是按照傳統地方法,一般行軍狀態下計程車兵,穿的是類似密紋帆布的帛甲,輔助部隊的團練、義勇穿的是皮甲、紙甲,民夫不穿甲,但給短兵器和一定比例地弓箭。
什長以上計程車官和模範營的老兵,則在裡頭多一件鋼絲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