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3 / 4)

小說:明朝第一弄臣 作者:小秋

突然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包含劉健在內,眾人心中都是一凜。

六部九卿以及內閣大學士在此議事,外間都清楚,可偏偏有人在這等時候疾步而來,難不成是有什麼大事?會是什麼,凶訊,還是……

就連一直焦躁不安的劉大夏也是恬靜下來,所有人的眼睛盯著門口,期待謎底的揭曉

更多到,地址''

' '

第136章 不過是個弄臣而已

進來的是內閣下屬的一個知事,這廳堂裡坐著的都是官居一二品的大員,他也是戰戰兢兢,連大氣都不敢喘,輕聲稟報導:“閣老,各位大人,宣府巡撫的急報。''”

“是張鼐的奏報?”問話的是左督御史張敷華。

秦漢時期即有九卿之,到了隋唐時又設立了六部,到了明朝時,六部九卿已經合為一詞,也就是六部尚書與通政使司長管通政使、大理寺主座大理寺卿、督察院主座左督御史,這就是明朝政府中分擔國家各項工作的九位最高主座,合稱為六部九卿加上內閣大學士,這就是明朝最高的權力機構了。

張敷華之前一直沒有做聲,主要是所議之事跟他的職司無關。御史的職責是彈劾糾察,可若有錯,整件事傍邊,在座的幾多都有些瓜葛,可若毛病最大的,卻是現今的正德皇帝,彈劾皇帝他倒不是不敢,可是總得等皇帝回來了才有他闡揚的餘地。

所以他之前不是不想話,只是沒有話的餘地罷了。而張鼐現在雖然是巡撫,不過卻也兼著都御使之職,所以他這才開口相詢,一是他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存在,再者,他心裡未嘗不希望這信是直送給他的。

“回稟張大人,確是張巡撫的急報,信有兩封,一封往內閣,一封是給大人的都察院的。”那知事躬身答道。

劉健卻不睬那麼多,沉聲道:“拿來給我。”

“請劉閣老過目。”那知事恭恭敬敬的將信呈上,然後退了出去。

劉健穩穩的接過信,拆開細看。

既然是宣府的急報,那麼這信件上的內容很可能決定著大明朝的命運,即即是久歷宦海的眾位大人,也都是十分緊張。除眾人沉重的呼吸聲,閣內靜悄悄的,直到劉健將第一封信放下,拆開了第二封。

雖然劉閣老的面色沒什麼轉變,可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得出,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如釋重負的神色,眾人不由也鬆了一口氣。

第一封信,劉健看了良久,可第二封信,他只是用目光隨意一掃,然後就放在一旁了。

劉健肅容起身,往宗廟標的目的施禮,沉聲道:“託大明列祖列宗之佑,陛下平安無事,張鼐心性沉穩,指揮適當,韃虜在宣府城下也是鎩羽而歸。”他一起身,眾人自然不敢怠慢,再等等聽了他的話,也都是鬆了一口氣。

劉健轉頭對張敷華呵呵笑道:“張大人,都察院真是人才輩出,今次多仗大人了。”

“陛下現在宣府城內?”劉大夏早就急不成耐,好容易等劉健看完信,他也是急忙問道。

劉健緩緩頷首。

“邀天之幸,果然大明朝天命不斷,”劉大夏也是連聲感嘆,又舊事重提道:“既然如此,已經知道了陛下所在,我等應當速速前往迎接聖駕才是,事不宜遲,幾位大學士不成輕動,韃虜雖一時潰退,難保不再來,就由本官引三千營前往迎接護衛即是。”

三千營乃是明朝禁軍三大營之一,最初是由三千騎兵組成,所以被稱號為三千營。到正德年間已多經變故,不再是純騎兵的軍隊,可其中騎兵仍眾,是以劉大夏兩次提出輕騎出京,都提及了三千營。

劉健搖頭道:“此時正是艱屯之際,劉尚書乃是兵部主管,豈可妄動?再,陛下在宣府流連不去,若沒有得力之人催促,恐怕也不肯就此返京,以老夫之見,為今之計還是勞子喬走一趟罷。一是身份相宜,二來,在勸諫陛下之事上,子喬也比較得力,眾位大人意下如何?”

劉健自然不會讓劉大夏去迎接聖駕,劉某人已經是兵部尚書,如果聲望再漲,難不成要他入閣嗎?這老兒概況愚直,實際上,呵呵,能在大明中樞立足的人,又有哪個是省油的燈?劉健心中明鏡,自是不允。

“劉閣老言之有理,可劉大人的擔憂卻也不無可慮之處。”話的卻是刑部尚書閔珪,這人相以老成穩重、性格倔強著稱,弘治就曾有言:朕知閔珪老成,人才難得,唯茲事過拗。見話的是他,劉健也沒吭聲,不想與他爭執,只是看他有何話。

“韃虜動向尚未明朗,若是其果真去而復返,正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