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部分(1 / 4)

小說:明朝第一弄臣 作者:小秋

“曹尚書的意思就是這樣?”沒等曹元說完勤王令的重要性,就被正德打斷了,少年天子的臉上沒什麼表情,問題也是言簡意賅。

“……臣願率兵出京,前往居庸關督軍,誓保關隘無恙,以待後援!”搞不清楚正德的心意,不過一向笑嘻嘻的皇帝突然板起來面孔,曹元也只能將其理解為某種不滿了,他將心一橫,自請出京督師,想著自陷險地,總不會還招致不滿了吧?

在居庸關,要面對的可是擁有十萬之眾,乘勝而來的韃虜啊!雖然事後可能得到力挽狂瀾的名聲,可這其中的兇險卻是不言而喻的,自己這也算是捨命搏富貴了,曹元如是作想。(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 '

第666章 戰和一念間

第666章戰和一念間

24~

————

以大明的慣例,有戰事的地方,都要有文臣督軍的,督軍的人選,不在於這人懂不懂軍務,而是在於這場戰事本身的『性』質,比如是否危險,功勞大小之類的。文臣們總要在其中衡量出一個最佳的『性』價比,這才會有所決斷。

『性』價比高的,自然大夥兒都搶著去,大明對戰功的封賞還是很重視的,誰也不會嫌功勞小;『性』價比比較低的,那就沒什麼人在意了;要是象現在這樣的,風險極大,功勞也有點不成比例的,那就是人人避之不及的了。

所以,曹元自認為已經很有豪情,很有擔當了,從其他人沉默的反應中,也足以體現這一點。不過,正德的臉上卻沒什麼變化,既無嘉獎之意,也無欣慰之情,就好像沒聽到曹元的慷慨陳詞一般。

“陛下,臣以為曹尚書所言在理,不過有些細節卻值得商榷。韃虜向以劫掠為生,甚少會考慮長遠,此次雖然攻破宣鎮,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但也未必有什麼攻略中原的大志。只需調動兵馬嚴守關隘,不使其禍『亂』京畿,就可保得無恙,只待其日久自退便是。”

有了開頭的,再提建議就不難了,緊隨曹元之後,劉宇也站了出來,他曾經在弘治年間擔任過宣大總督,自認對邊事有些認識,並不覺得小王子會有什麼進取中原的志向。

而他說的話也圓滑,一方面肯定了曹元的觀點,另一方面也顧及了正德的面子,至少他自己認為是這樣的。別看皇上練兵練的熱火朝天的,好像對兵事很感興趣,可當年的英宗皇帝又何嘗不是如此?

英宗皇帝當年只是聽得前鋒遭了敗績,就進退失據,導致五十萬大軍不戰自潰,這才有了土木堡的慘敗,如今的天子年紀尚不及當年的英宗皇帝,即位後也一直順風順水的,等到見了真章的時候,八成還是要慌了手腳的。

宣府五萬『精』銳盡墨,顯然給皇帝敲了警鐘。當初為皇上開啟局面的,正是宣府跟來的一千邊軍,那五萬兵也許比當年的一千人差點,可差距應該不會太大,那五萬大軍都沒了,皇上又豈能毫無觸動?

可少年人總是好面子的,先前招募近衛搞得大張旗鼓的,現在卻要下勤王詔,向天下求援,面子上肯定過不去啊!所以,劉宇才有此議。

他想的也很清楚,從宣府邊軍入京之後,邊軍和地方軍隊,甚至京營的差距就已經很明顯了,面對邊軍『精』銳,地方軍的戰力根本就不值一提,別說他們,就連京營還不是一樣只有捱打的份兒?

所以,與其大張旗鼓的下勤王詔,還不如悄悄調動薊、遼二鎮的邊軍回援呢,這樣才是既得了面子,又得了裡子的良策啊。

只是正德顯然沒體會到劉宇的良苦用心,對於這個提議,他甚至回應都懶得回,只是微不可查的點了點頭,視線漠然從劉宇身上掃過,絲毫也沒有停留。

劉宇覺得很委屈,自己這提議還不夠好嗎?難不成皇上真是打算效法英宗皇帝,愈御駕親征不成?可是,現在的形勢跟土木堡之前,完全就不一樣啊。

土木堡之前,勳貴的勢力還相當強大,皇帝一聲令下,五十萬大軍就應聲而出,其中不乏參加過永樂年間的幾次北征的宿將老兵,死於此役的英國公張輔不就是麼?

而敵人的,當時也先的兵馬不過五萬,本來也沒有什麼深入的意思,只是在宣府搶掠罷了。單純字面上來說,當時是個泰山壓頂的必勝之勢,真要打的話,就算指揮不得力,也不見得就輸,畢竟實力對比擺在那兒呢。

可現在呢?敵人的實力明顯比當年的也先強,要是宣府邊軍沒有潰敗,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