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手準備伏擊的相關事宜。
正如李雲天所預料的那樣,北元援兵此時距離清風谷還有兩天的路程,由於攜帶了一批給銀州城蒙古軍隊的輜重,再加上僕從軍產生了畏戰的情緒,因此北元援兵的行軍速度受到很大的影響。
僕從軍的將領和士兵很多都是從伍多年的老兵,清楚阿岱汗此次讓他們增援銀州城是為了讓他們充任攻開啟原城的炮灰,因此士氣低落,行進速度自然也快不到哪裡。
就在抵達清風谷的當天下午,李雲天領著顧禮裕一干明軍將領和女真諸部首領登上了清風谷東側高山的山頭,居高臨下觀察著清風谷的地形。
清風谷是南北相向、夾在兩座蔓延起伏的大山中間的一條斜長通道,有四五里長,山谷兩側的山坡雖然不是陡巖峭壁但卻有著不小的坡度,蒙古兵想要突圍的話唯有用步卒強攻兩側的山頭,而明軍居高而守將給他們造成重大的殺傷。
在李雲天看來,清風谷伏擊的關鍵是扼守住進出清風谷的南北兩個谷口,只要將這兩個谷口堵住的話那麼就能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使得進入伏擊圈的蒙軍成為甕中之鱉。
因此,李雲天把圍堵清風谷南谷口的重任交給了顧禮裕,讓顧禮裕率領五千驍武軍和五千蒙古諸部士兵負責切斷北元援兵的後路。
清風谷北谷口則由李雲天親自率領一萬人馬鎮守,除了火槍營和長槍營的六千驍武軍外,剩下的四千人有一半是遼東明軍,另外一半是蒙古諸部計程車兵。
剩下的四萬人馬被李雲天安置在了清風谷兩側的山上,負責阻止山谷內北元援兵突圍,為此明軍已經開始大規模準備滾木和落石,屆時將使那些突圍的北元援兵受到重創。
兩天後的下午,北元援兵抵達了清風谷,在最前面開路的是五千蒙古騎兵,浩浩蕩蕩地進入了清風谷南端谷口,相互間談笑風生,對埋伏在兩側山頭上的明軍一無所知。
五千蒙古步卒跟在蒙古騎兵的後方,由於兩萬僕從軍行進速度緩慢,故而拖拖拉拉地跟在最後面,負責押送俘虜和運送輜重,士兵們一個個無精打采,氣氛顯得異常沉悶。
為了加快僕從軍的行進速度,一些蒙古騎兵揮舞著手裡的馬鞭在佇列旁大聲催促著僕從軍快走,僕從軍計程車兵稍有怠慢蒙古騎兵手裡的馬鞭就會重重地落下去,被打士兵對此只能忍氣吞聲地承受,敢怒不敢言。
統領這支北元援兵部隊的蒙古主將名叫察合,來自阿岱汗的科爾沁部,是阿岱汗的親戚,被一群蒙古將領簇擁著,騎著馬跟在蒙古騎兵的後面。
察合的心情很好,一路上與周圍的蒙古將領高聲談笑著,議論著如何與銀州城裡的蠻蘇、穆都瓜分開原城裡的明軍輜重,據傳明軍已經從朝鮮王國運送了不少物資到開原城,其中有不少從兩淮鹽道貪墨案中查抄的金銀珠寶和綾羅綢緞等貴重的財物。
不僅阿合,海州城裡的蒙古將領都對開遠城裡有著大量明軍輜重的事情深信不疑,否則的話開原城的明軍豈能擔負起付給蠻蘇和穆都的回贖明軍戰俘的資金?不少當時在場的蒙古兵都看見了被明軍運來的一箱箱的金銀珠寶和綾羅綢緞。
因此海州城的蒙古將領們都爭著率軍增援銀州城,都想趁此機會大撈一筆,察合作為阿岱汗的心腹自然從蒙古將領中脫穎而出,攬得了這件美差。
察合併不擔心攻開啟原城的事情,在他看來蠻蘇和穆都上次被顧禮裕偷襲成功不過大意了而已,只要這次嚴陣以待不給開原城明軍機會,那麼開原城手到擒來,他現在唯一關心的是如何與蠻蘇和穆都分戰利品。
蠻蘇是阿魯臺的人,代表著韃靼阿蘇特部的利益,穆都是瓦剌土爾扈特部安樂王的次子,代表著瓦剌土爾扈特部的而利益,而察合來自韃靼的科爾沁部,自然代表科爾沁部的利益。
由於三方實力相當這就使得誰都無法從中佔到太大的便宜,因此戰利品的分配就需要三方坐下來協商,要想達到一個零三方都滿意的結果肯定會花費不少精力和時間。
這也怪不得察合輕視開原城的明軍,蒙古軍隊在遼東與明軍的交戰中接連取得勝仗,如今連宣德帝的北征大軍都幾乎被阿魯臺殺了一個片甲不留,遼東明軍更是躲在幾座城池裡面固守不出。
由此一來,驕蠻的情緒不由自主地就在蒙古將領中滋生,使得蒙古將領根本就沒把明軍放在眼裡。
這讓察合犯了一個令其悔恨一生的錯誤,由於對明軍的輕視再加上自大的心理,他並沒有派遣先鋒部隊在前方開路,更是無視了清風谷這樣的兵家險地,根本就想不到龜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