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為了強化京師的防禦能力,在北京城的北方以古長城為基礎,修築了兩道長城防線作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即內長城和外長城。
外長城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七百多里,也叫“外邊”或“邊牆”。
內長城可以看作從外長城上引出去的一道分支,也叫“次邊”,首尾皆與外長城相連。
長城從山海關往西進入京畿地界後,在京畿以北的火藥山開始分岔,成為一上一下兩道長城。
位於上方的長城即外長城,經延慶四海鎮由白河堡附近進入河北赤城縣的獨石口,沿西北到張家口、大同,到偏頭關,最後至嘉峪關與內長城相連。
位於下方的長城即內成城,經過居庸關(八達嶺),進入懷來,入門頭溝,從靈山出北京進入河北涿鹿至淶源到河北易縣的紫荊關,再到山西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頭關,在偏頭關的東邊白羊嶺上和外長城匯合。
據明史《兵志?邊防》的記載,內長城“西起山西老營堡轉南而東,歷寧武,雁門、北樓至平型關盡境約八百里;又轉南而東,為保定界,歷龍泉、倒馬、紫荊、吳王口、插箭嶺、浮圖峪至沿河口,約一千七十餘里;又東北為順天界(今北京市)歷高崖、白羊、抵居庸關,約一百八十餘里。皆峻嶺層崗,險在內者,所謂次邊也”。
其中,內長城上有著名的“內三關”和“外三關”。
內三關、外三關是設在內長城線上的六座著名關隘,靠東側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稱為內三關,靠西側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關為外三關。
這六座關隘彼此互為聯動,構成一個整體,成為拱衛京都的穩固屏障。
居庸關,位於昌平八達嶺嶺口(北口)至南口的峽谷中,北距八達嶺二十餘里,與南北兩口形成重關迭險。
十三世紀初,蒙古軍進攻金國的中都,也就是大明京師北京城,金兵據險死守居庸關,蒙古軍於是採用“聲東擊西”之計,暗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荊關,入關後迅速移兵從南反攻居庸關,居庸關遂被攻破,後來蒙古軍未攻下金中都退走。
數年後,蒙古軍又派兵攻破居庸關,並在關城駐紮,過了三年,蒙古兵再圍金中都,金國遣使求和,蒙古軍只留下一部分人馬守居庸關。
金國因受到蒙古軍威脅即於當年遷都開封,次年蒙古軍便佔領了中都。
另外,明末,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由長安入山西,攻佔太原後分兵兩路,由李自成率領的一路經大同、宣化、攻破居庸關進入北京城,導致明朝滅亡。
居庸關是天險又屢被攻破,故而明末顧炎武聞說居庸關被攻破曾感慨地說:“地非不險,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糧非不足也,國法不行,人心去也。”
倒馬關,位於唐縣西北一百五十餘里,是“靈丘道”上的重要關隘,靈丘道北起大同,越恆山,自靈丘沿唐河谷道出太行山抵定州。
紫荊關,位於易縣西北九十餘里,是“飛狐徑”(太行八陘之一)北口的重要關隘。南宋嘉定二年,蒙元攻打金國,久攻不下居庸關轉而分兵攻克了紫荊關,然後由長城內側向外合攻居庸關而得。
值得一提的是,正統帝在土木堡被俘後,蒙軍假借正統帝還京之名從紫荊關入關進攻北京城。
雁門關,關城踞於雁門,呂梁山脈北支雁門之口,北通晉北重鎮大同,遠至蒙古高原,南通晉中重鎮太原。
雁門關與其西面的寧武、偏頭兩關相連,總稱“晉北三關”,亦稱“外三關”,與北京城西面太行山上長城“內三關”相對而言。
北宋時期,雁門山至恆山一帶是宋國與遼國的分界線,故而雁門關戰事頻繁,宋代名將楊繼業及其後代多年與遼作戰,主要戰場就在雁門關內外。
據傳,雁門關北面有一片方圓二十餘里的平灘地,據說就是楊家將與遼血戰的金沙灘。
偏頭關,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相對,內外長城在關東老營堡處相接。
偏頭關是明代“外三關”中最西面一關,又有外關之稱,建於黑駝山的山坳內,城周近六里,四面環山,形若覆盆。
關外有四道邊牆:第一道稱大邊,在關外一百二十餘里處,東起平魯縣崖頭墩,西抵黃河,長三百餘里,無牆而有藩籬。
第二道稱二邊,在關外六十餘里,東起老營鴉角墩,西至黃河岸老牛灣,南至河曲縣石梯隘口,這道邊牆實際上是外長城的一部分。
第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