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景陵的營建始自宣德九年,宣德帝預感到自己的病情難以康復,於是隨即派人赴天壽山陵區卜地,於宣德九年(1435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動工。
內廷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國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內府各衙門、錦衣衛等共發軍民工匠10萬人興役。
宣德帝出殯的時候,景陵只不過把安葬他的墓室修好,其他的配套設施還未完工。
歷史上,宣德帝的景陵於宣德十年修建,一直到天順七年才修建完畢,其間斷斷續續共歷28年的時間。
景陵修建完畢後,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三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
陵宮朝向為南偏西,佔地約兩萬五千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李雲天夾雜在太僕寺送葬人員裡面,臉上的神色無比哀傷,按理說他現在的身份是平民無法參與送葬,不過為了盡君臣之誼他還是要送宣德帝最後一程。
出城十里後張太后和孫皇后停了下來,領著後宮的女眷在此拜別宣德帝的靈柩,靈柩將由朝臣們護送到景陵下葬。
由於行程緩慢,故而五天後才抵達景陵,在太師張輔的主持下眾人叩拜宣德帝的靈柩後將其送入陵墓中,宣告著大明一個時代的結束,以及新時代的到來。
二月初七,送殯的朝臣們相繼趕回了京城,休息一天後將要參加二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的大朝,屆時將商議太子的登基事宜。
二月初八,山海關總兵、誠勇伯薛義趕來了京城。
與以往不同的是,隨同薛義前來的還有五萬山海關守軍,原來孫皇后以太子的名義用鈞旨從山海關調兵前來,連張太后事先也不知道。
因此,直到山海關守軍距離京城不足五里的時候京城裡的人才得到這個訊息,頓時使得城內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按照太子的鈞旨,他此次之所以調薛義前來,是為了防止陳天雷和馮長安一案的“餘黨”作亂。
張太后得知此事後大吃了一驚,萬萬想不到孫皇后竟然瞞著她調兵,雖然心中不滿但也無可奈何,畢竟孫皇后已經是大明的太后,按照定製的話理應由孫皇后來執掌後宮並在太子登基前輔佐。
不過,山海關守軍雖然趕了過來,但是卻未能進入京城,只能在城外駐紮,一是城裡沒有準備好營地給他們,二來京城乃朝廷所在的重地,因此除了駐守京城的京軍外禁止其餘軍隊進入,即便是驍武軍也只有乖乖地待在城外驍武軍大營。
畢竟太子現在還不是皇帝,因此山海關的守軍無法進入京城,若想強行進入的話必將引發一場衝突,這並不是京軍對太子有意見,實在是他們職責所在。
試想一下,如果太子能調兵入城的話那麼皇帝豈不是將寢食難安,雖說太子是儲君,但這條規矩卻萬萬不能破。
第844章 蓄勢待發(三更)
薛義的到來出乎了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意料,同時也使得眾人嗅到了刀光劍影的血腥味,毫無疑問薛義此次進京是孫皇后對越王的一個警告,也是對越王的一個威懾。
其實,薛義這次帶兵來京城非常無奈,在接到太子的鈞旨後他很猶豫,要知道擅自帶兵脫離防區可是造反的死罪。
不過現在太子時儲君,大明未來的天子,他給薛義下鈞旨要其帶兵來京城護衛,薛義根本沒辦法拒絕,因為這個時候太子等同於監國,其鈞旨與皇帝的聖旨具有同樣的效力。
而且,從太子的這道鈞旨中薛義敏銳地感覺到京城局勢的嚴峻,否則孫皇后絕對不會繞過軍閣給他下達太子的鈞旨。
有了太子鈞旨的話,薛義回京也算是師出有名了,所以他左右權衡了一番後還是決定率軍回京,準備忠於大明的皇權,否則可就是抗旨不尊了。
對於孫皇后的這個舉動越王是嗤之以鼻,認為孫皇后不過是婦人愚見而已,雖然薛義帶來了五萬山海關守軍但卻被擋在了京城九門外,對京城裡的局勢並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況且,薛義這次進京看似是支援太子,可實際上是遵守太子鈞旨的一次軍事調動而已,說白了薛義是向大明的皇權盡忠,一旦越王繼承了皇位那麼薛義效忠的物件就是越王。
不過,畢竟城外駐紮著山海關的五萬大軍,越王對此不得不防,因此派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