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部分(2 / 4)

小說:執宰大明 作者:熱帶雨淋

倭國是公元一二七四年,蒙元的遠征軍從高麗的港口揚帆出海,駛往倭國的九州島,遠征軍將士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佔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

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

元軍航行至博多灣時首先攻佔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上岸攻入內陸。

三路進攻的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在長崎附近。

面對蒙古人的忽然襲擊,倭國的鎌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鄉民參戰。

據史料記載,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

至此,元軍傷亡慘重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糧用盡無法繼續守住陣地,故而只能在抵抗了一番後登船撤退。

對第一次東征,李雲天透過查閱大明和倭國留下來的史料得知,由於倭國人的戰術較為落後,因此在開始的戰鬥中有著巨大的傷亡,但他們的兇悍程度超出了蒙元軍隊的想象,可謂悍不懼死,因此成功阻止了元軍的推進。

而且,在相持了幾天後倭國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就開始反擊,主要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衝擊蒙元軍隊的陣營,與蒙元軍隊計程車兵貼身近戰,導致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最終敗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返回高麗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受了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但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蒙元的第一次東征被倭國稱為“文永之役”,縱橫天下的蒙古人第一次在東亞遇到了戰鬥力和勇氣都不遜於他們的對手。

由於高麗人在戰鬥中主要負責近戰,因此遭受倭國人的正面衝擊而損失慘重,故而高麗人對倭軍的戰鬥力,尤其倭刀印象深刻。

據傳,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倭刀一碰即斷,由此可見倭刀的厲害。

相對而言,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損失小一些,倭國的弓箭雖威力強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因此蒙古人佔了不少便宜。

如果蒙古鐵騎能參戰的話,那麼倭國絕對無法與之抗衡,可惜倭國四島偏安海上,使得蒙古鐵騎無法越過大洋前去參戰,這也是倭國人最大的依仗。

蒙元第一次東征結束後,忽必烈認為倭國人已領教了蒙古人的威力,於是再次派使者去倭國要求臣服,但打了勝仗的倭國人竟然將蒙古使者斬首,這激怒了忽必烈。

忽必烈身為蒙古帝國大汗自然不容倭國挑戰他的權威,因此在統一中國後便著手準備第二次東征,士兵們被招集至沿海地區接受登陸作戰訓練,遠征軍的糧秣補給也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徵集。

同時,高麗和中國東南沿海的造船廠也晝夜趕工,製造大小戰艦和運兵船。

如此大規模的遠征準備自然無法保密,倭國人嚴密監視著元帝國的動向,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戰爭做了充足的戰爭準備。

此時日本政局穩定,北條時宗對鎌倉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時期,因此倭國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蒙元的遠征。

為了未雨綢繆,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博多灣一帶蒙元軍隊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用以對付蒙古馳名天下的騎兵。

而且,在蒙元遠征軍進攻日期臨近時,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佈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成為戰鬥的主力。

不僅如此,九州各藩開始動員鄉民參戰,倭國其他地區的武士也響應號召趕來參戰,與第一次戰爭相比可謂準備充分。

蒙元的第二次東征是在公元一二八一年,龐大的遠征軍從江浙和高麗同時出發。

此次出征的陣仗頗為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

遠征軍中的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力量,六月上旬元軍開始登陸作戰,登陸地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陸的地點不遠。

由於倭國人早有準備,故而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的抵抗,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階指揮官也相繼陣亡。

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因為倭國人沿海灘構築了一道堅固的石牆,這使得元軍屢屢進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