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無法突破。
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因此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透過對史料的分析,李雲天認為蒙元之所以兩次進攻都未能征服倭國,主要受到六大因素的制約:
一,第一次東征倭國時兵力不足,南宋尚未滅亡蒙古僅控制了北方中國、當時蒙古帝國正集結重兵準備南下攻打南宋,用以進攻倭國的兵力只有五萬,勞師遠征而且是蒙古人不擅長的跨海作戰,再加上日本民族強悍,所以這些兵力顯然不夠。
當然了,兵力不足的原因除了蒙古帝國多線作戰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忽必烈輕視了倭國的軍事實力。
二,蒙古在戰術上沒有絲毫的優勢,按照倭國人事後的說法,蒙古人的戰鬥力並不像想象的那樣強大。
戰爭開始後倭國人採取了與蒙古人貼身近戰的戰術,這使蒙古人的弓箭和回回炮優勢失效。
雖然蒙古兵能吃苦耐勞,必要時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且作戰機動性很強,一般只帶很少的糧草,士兵的吃穿問題主要透過掠奪戰爭地區來解決。
可這兩次東征中蒙古人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因此不可能有掠奪之地。
三,蒙古在武器裝備上沒有明顯的優勢,遠征倭國使得蒙古第一次遇到了武器裝備不遜於自己的對手。
倭國人裝備的優勢不僅在於戰刀也在於武士的鐵甲,據傳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倭刀一碰即斷,當時倭國的冶煉和刀具製作技術世界一流,倭刀的效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
因此只要距離稍遠,蒙古弓箭就無力穿透日本武士的盔甲,失去了賴以自豪的弓箭的威力。
四,倭國的武士自小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戰技遠勝蒙古人,根據蒙古人的記載,倭國人擅長單打獨鬥,擁有強悍的戰鬥力。
五,跨海作戰保密不嚴,兩次東征忽必烈都不是突然襲擊,攻其不備,倭國事先都得到了情報並做出了相應的迎戰準備。
尤其是第二次東征,倭國人嚴密偵視了蒙元的動向,對蒙軍來襲做了充分的戰爭準備。
六,天公不作美,颶風幫了倭國的忙,故而後來被倭國人尊為神風。
蒙元兩次東征倭國都遭到猛烈的颶風襲擊,可謂損失慘重,第二次遠征時的八月一日,海上突然颳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使得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而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
北方艦隊剩餘的艦船搭載指揮官以及部分蒙古軍和高麗軍逃離戰場駛返高麗,而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階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與倭國人交戰的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最終陷入絕望境地。
三天後,倭國人開始大舉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這使得元軍大部被殺,剩餘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蒙元的第二次東征也宣告失敗。
每當李雲天想到九龍山海灘上那十萬無助的元軍時心中都頗為感慨,萬萬想不到蒙元軍隊的統帥竟然把那些士兵丟在了空曠的海灘上,使得十萬大軍糧草耗盡後被殲,實在是令人痛惜。
因此,為了日後能夠順利地征討倭國,李雲天很早就開始準備相關的事宜,可以說明軍水師的成立就是為了對付倭國,在他看來倭國才是大明的終極敵人,務必要將其剷除,以免後患。高麗,而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階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與倭國人交戰的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最終陷入絕望境地。
三天後,倭國人開始大舉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這使得元軍大部被殺,剩餘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蒙元的第二次東征也宣告失敗。
每當李雲天想到九龍山海灘上那十萬無助的元軍時心中都頗為感慨,萬萬想不到蒙元軍隊的統帥竟然把那些士兵丟在了空曠的海灘上,使得十萬大軍糧草耗盡後被殲,實在是令人痛惜。
因此,為了日後能夠順利地征討倭國,李雲天很早就開始準備相關的事宜,可以說明軍水師的成立就是為了對付倭國,在他看來倭國才是大明的終極敵人,務必要將其剷除,以免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