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風。當初魏奄柄政,他雖為同鄉,卻未嘗一詣其門,然而也並不黨附東林,自雲“天地人才,當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當為朝廷守之。天下萬世是非公論,當與天下萬世共之。”後來推病掛冠,到崇禎初年又復出為太常,北京戒嚴之時已經做到了河南巡撫。那時天下皆率兵勤王,景文也帶八千人入衛,就駐在昌平,軍紀嚴明,一無所犯。桓震軍過昌平時,還曾賴他供給糧餉。兵事既解,景文擢兵部添注左侍郎,來京陛見,他卻不願阿附溫黨,是以給閒掛了起來,遲遲不得外任。
桓震無意之中聽得兵部屬員閒談說起此人,心中便是一動,當晚便備了禮物前去範氏客寓拜訪。
真是無巧不成書,一進範宅,迎面便撞著一人滿面怒色奔將出來,幾乎抱個滿懷。桓震閃身避過,定睛瞧時,卻是張溥。他對張溥印象極為惡劣,但道路偶遇,也無惡語相向之理,當下客客氣氣的同他招呼起來。張溥上回在徐光啟處當面咒罵桓震一番,當時雖然不知,但徐光啟是個溫厚長者,事後豈有不暗地告知之理?後來因為與後金議和之事,張溥又糾集了一班公車起來上書,盟約既成,崇禎並未放還,東林士人鹹以為出於邊將把持,大呼朝綱將隳,正在四處奔走,謀罷周溫二相,重定輔政大臣。
今日張溥便是前來遊說範景文,卻給一顆軟釘子碰了回去。範景文只說自己職微官輕,唯以安靖地方為念,朝廷中事非所預聞。張溥明知他是不願意同東林攪在一起,只好悻悻而去。他本已生了滿腹悶氣,迎面又碰上桓震這個喪門星,焉能給他好臉色看?冷不防一口痰唾飛來,正擊中桓震鼻樑。
桓震心中大怒,卻不伸手拂拭,只微微冷笑一聲,快步繞過張溥,徑入內堂。張溥眼見桓震對他視若不見,那比奮拳相擊更叫他感覺屈辱,一時氣得愣住了。待到回過神來,寓主已經閉起大門,只好罵兩聲國賊,廢然離去。
範景文這些時候滯留京中,耳朵裡卻也灌滿了桓震桓百里的大名。聞他親自來訪,卻並不喜出望外、倒履相迎,相反神色間卻是淡淡的,似乎桓震來與不來於他都沒多大分別一般。桓震心想此人要麼是當真到了範文正一般寵辱不驚的地步,要麼便是在那裡裝腔作勢,一面同他寒暄一番,就勢感慨道:“夢章兄功勞著於國家,偏偏為小人所沮,不能一展所長,可恨,可惜!”
範景文哈哈一笑,道:“昔日僕與人談,嘗言‘天下萬世是非公論,當與天下萬世共之’,僕之是非公論,也自有後世評說,何必如東林輩汲汲於一時哉!”桓震一奇,時人議論東林,抬舉者多,非議者少,範景文偏偏如此說話,莫非是與東林中人有甚麼過節?範景文不待發問,自行解釋:“僕自入仕途以來,自以為名節自勵,無愧於心,東林諸人偏要網羅我為其黨羽,我不願附之,彼便詆我以小人之玷。方東林之行於世,核人品者,乃專以與東林厚薄為輕重,豈篤論哉?”
桓震歎服不已,暗想此人果然頗有意思,難怪當時一群酸儒望桓震之名而遠走,他卻肯坦然相晤,毫無難色。他是河南巡撫,而桓震方矚目福王,言語之間便著意打探福王在河南的經營情形。哪知道一問之下範景文慨然嘆道:“豫有福邸,而民不聊生矣!”桓震訝其說話大膽,毫無顧忌,當下請教究竟。
範景文想了一想,道:“民之所懼者唯擾而已,而擾民之厲者莫如差役。國法,錢糧有收戶、解戶、驛遞有馬戶,供應有行戶,都是自民間檢擇有力之家充之,名曰大戶。照理說大戶該當以本地最富之家充任,然富家往往也是官宦,不但威勢素著,更兼關節易通,上下打點之下便可輕易避役,是以所檢大戶往往並非富民而是中產之戶。此等人家,地不過數十畝,口不過十餘人,倘若善加養護,當可小康傳家;而有庸材劣官妄加勞役於其上,是破其家也。自江陵行一條鞭法以來,擾民少輕,而至今十餘年,規制已紊,承役之家仍須罄資津貼,所以如此者,全因為條鞭之法雖行,而大戶未嘗革除也。河南一境,凡避役者皆依託福王門下,單此一項,年耗鉅萬。賜田二萬頃,延連數十郡,是國內又有國,以莊客為軍旅,以幕僚為將軍,而俸祿供養皆出於農民,國家之害莫大於此也!”
桓震心中轉了一個***,掂量片刻,只覺範氏對福王也是深有微詞,當下問道:“我聞福邸也起兵勤王,兄以威武之師入衛,一路上可曾略有所聞?”範景文愣了一愣,反問道:“福王起兵了?”連連搖頭道:“他敢麼?諸王未奉皇命,擅離封地,有幾個頭也不夠他砍!何況藩王護衛甲士全隸兵部,豈有福王一旦興兵,而京中毫無所知之理!”桓震打個哈哈,略過此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