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部分(3 / 4)

小說:新列強時代 作者:曾氏六合網

對這一點,朝野多有傳聞:“恭忠王母,當今慈母也。全太后以託康慈貴妃,貴妃舍其子而乳當今,故與王如親昆弟。”

桂良表示,當時兩位皇帝的感情還非常不錯。

靜皇貴妃在咸豐帝即位後,被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當然所謂“乳當今”的“乳”字,如作哺育解其實不實,“舍其子”那就更不實了。

養子怎麼也比不上親字的,靜皇貴妃多少是偏愛親子一些的。

但當今與恭親王奕年幼為皇子時如“親昆弟”則可信,因不獨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齡相仿,同在書房,兼之皇五子奕淙出嗣為敦親王后,不在宮中,皇七子奕澴還小,不足為侶,除此以外,宮中別無可以談得來的弟兄,感情自然而然就親密了。

可惜,什麼兄弟友情,在皇位面前瑞若得如同一張白紙,根本就經不起波折。

而吳可猜測的一樣,恭親王奕還是皇六時表現出的才智,無疑勝過當時還是皇四子的咸豐帝奕裕��攔獾垡嘧鈧影�飧雋��印�

這從道光為其二人選擇姻親上就可看出,因為姻親事關皇子的運勢,所以歷來都是很受人重視的一件大事。

道光帝給當時還是皇六子的恭親王所定親事,無論是其親家的權勢、還是名位等等各方面都比當時作為皇四子的咸豐帝親家要強,當時朝野上下誰都看出了道光帝對老六恭親王的偏愛和重視。

說到這些的時候,桂良忍不住連連搖頭感嘆:“可惜恭親王雖受寵,但在爭位之時連連落於後手,大位終歸於當今所得,”

要問緣故,自然因為當今的跑路皇帝咸豐有個好師傅名喚杜受田。

從咸豐帝和恭親王入上書房讀書可是,兩人的儲位之爭便已拉開帷幕,直到最後作為皇四子的咸豐帝勝出,之前的那點子兄弟之情早就消磨得差不多了。

吳可怎麼說都在官場混了這麼多年,哪裡聽不出桂良話裡的隱晦之言?

還不就是說當今咸豐得位不無巧取之嫌,而失敗者恭親王的內心不甚甘服,亦可想而知。

此時兄弟各有心病,種下了猜嫌不和的根由。

而以靜皇貴妃的封號一事為導火線,兄弟倆積嫌到了咸豐五年,終於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要是換做以往,以桂良的精明和謹慎,絕沒膽子跟吳可嘮叨皇帝的不是。

可惜咸豐帝一朝跑路,將皇帝在大臣們心中的威儀不說損失怠盡,那也是大幅度降低。

要說留守京中大佬們心中沒有怨氣怎麼可能,桂良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眼下又是十分私密的環境,說一些犯忌諱的話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咸豐帝做得了初一,難道還不許他們做十五?

吳可又是地方封疆,能有如今地位全靠戰場一刀一槍拼殺而來,根本就沒有在京任職經歷,要說對當今咸豐帝有多忠心也不見得,不然吳可也不會率援軍直奔危險的京城而來,而不去承德行宮‘護駕’。

再說了兩人關係莫逆,都有借重對方的意思,說些隱秘之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正好可以拉近關係。

直到聽了桂良的述說,吳可才知道原來咸豐剛剛繼位之時,恭親王還當過一段時間的軍機行走,可惜後來被咸豐帝找機會弄了下去。

原來當今咸豐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初封全嬪,逐步晉封,成為繼後,至道光二十年,以三十三歲的盛年,忽然暴崩,傳說是因為婆媳不和,皇后之死,出於自盡。

其時還是皇四子的咸豐帝年方十歲,由還是皇六子的恭親王生母靜貴妃所撫養。之後靜貴妃晉為皇貴妃,卻不曾象孝全皇后那樣,正位中宮,據說亦因道光痛孝全死於非命,所以不再立後。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崩逝,遺旨封皇六子為恭親王。

之後咸豐帝即位,尊養母皇貴妃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壽康宮。

皇貴太妃大為失望,因為她本來可望繼位為皇后,只以道光帝對孝全皇后有那麼一般隱痛,以致受屈。

如今她不能正位的障礙已不存在,而咸豐帝又該報答撫養之恩,尊之為皇太后情理允當,而於禮亦無不合,可是最後結果居然如此,豈不令人寒心。

桂良跟八卦的表示咸豐帝繼位後與比他小一歲的恭親王,因為爭儲早有心病,後來又不肯尊養母為太后,多少有些意氣在內。

這樣到了咸豐五年,皇貴太妃身染沉痾,一天咸豐帝去探病,迎面遇見先來一步的恭親王自內而出,便問養母病勢如何?

恭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