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地開始退出歷史舞臺,蒸汽動力軍艦如同是那兒童故事裡其貌不揚的醜小鴨,在懷疑、挑剔的目光中一點點開始走向大海。
欣賞慣了風帆戰艦的人們自然是很難接受這種“怪物”的,最初,這些外形古怪,噴著黑煙,偶爾還冒出些火來的“魔船”一度被當成茶餘飯後嘲笑、揶揄的話資。
變化彷彿是在一夜間發生的,面對全新的技術,各國的艦船設計人員多少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他們現在必須學會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迎接這次前所未有的挑戰、或者說競賽。
這場軍備競賽,沒有任何前例可循,大家都在摸索中前進,儘量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彼此互相較著勁,偶爾可能還會出現一些“盜版”、“抄襲”現象。
也許就是有了這些原因,後世的人再來回望那個過渡時期的軍艦,多少會覺得有點怪異,拿五花八門來形容這一時代的軍艦設計,一點都不為過。
而正是有了在這個醜小鴨時代裡的探索、發展和經驗、技術的積累,到了20世紀初各國的軍艦設計思想才漸漸趨於成熟、統一。
眼下這個時代,鐵甲艦無疑是海上的霸主。
這種由風帆戰艦時代的戰列艦發展而來的身披鐵甲的軍艦,在海軍中充當了主戰軍艦的角色,用以參加正規的海上大規模作戰,是各國海軍的中堅力量,也是國家實力的象徵。
按這時的簡單劃分標準,可以將鐵甲艦按排水量分為:一等鐵甲艦(排水量在5、6000噸以上),這類大型鐵甲艦便是後代戰列艦的始祖。
另一種鐵甲艦較小,稱為二等鐵甲艦(排水量在3、4000噸),外頭裝甲更是薄弱得很。
而這次被水雷轟中的英國戰艦卻為巡洋艦,不然的話就自家後勤單位土法制造出來的水雷,想要對鐵甲艦造成什麼傷害卻是千難萬難。
巡洋艦是19世紀海軍中除鐵甲艦之外的另一重要艦種,由風帆戰艦時代的單層炮甲板軍艦發展而來。
最初,這種軍艦有個顯著特點,就是火炮一般採用船旁列炮佈置法,分佈在軍艦兩舷,不注重口徑大小,而偏重數量,即所謂“尚多而不尚巨”,因此在那個崇尚鉅艦大炮的年代裡,這種軍艦一般不會用來直接參加正規海戰,通常只是作為鐵甲艦的助手,執行一些護衛商船、偵察通訊的零散工作。
到了19世紀中期以後,特別是利薩海戰之後,巡洋艦的設計思路發生了一定變化,某些軍艦上開始出現毫不遜色於鐵甲艦的大口徑火炮。
吳可從西班牙和荷蘭兩國處購買的戰艦也是這個型別,他倒是想買鐵甲艦,也得人家肯賣才成。
他不知道自己能在兩江總督任上待多久,但他已經吃夠了海軍不給力的苦頭,所以也不管那些巡洋艦不能充當海戰主力,可怎麼說都是一分戰裡不是?
況且大清各路水師都還是老式摸樣,指揮作戰模式陳腐守舊,一下子給他們採購太先進的東西他們不一定用得好,估計光培訓都得花費一段不短時間。
而此時的巡洋艦正好是風帆戰艦和鐵甲艦的過度產品,既有傳統的風帆動力又有先進的蒸汽動力,用做清軍水師適應新式戰艦的訓練船最好不過。
再說了,巡洋艦的火力放在清軍水師裡頭也是極強的,只是相比鐵甲艦不僅防禦薄弱火力也不足而已。
如今大清水師根本上不得檯面,他就是想幫著更新換代也沒這樣的人才,當然他也不想太過刺激英法等列強國家,讓他們警惕大清有向海洋發展的趨勢就不好了,還是巡洋艦用著便利不惹眼。
對於海軍大國來說,因為國力雄厚,擁有的軍艦數量眾多,門類齊全,可以奢侈到為專門的任務而設計專門的軍艦,各類軍艦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絕不混淆(這種情況在21世紀的今天依舊存在,海軍大國可以為了指揮而設計建造專門的指揮艦,而小海軍國家的一艘驅逐艦可能會同時扮演指揮艦、驅逐艦、訓練艦等多種角色,貧富懸殊,由此可見)。
在眼下這個時代,鐵甲艦是海戰戰場上的鬥士,它的一切設計都為了執行大規模海戰而考慮,為此採用厚甲、重炮;而巡洋艦的用途平時是保衛商旅、巡弋護衛海外殖民地,“周蒞屬部”,戰時則用於配合鐵甲艦,執行偵察通訊,以及破壞敵方海上運輸線,襲擊商船等任務。
因此巡洋艦的設計最初也是緊密圍繞它的任務而展開的,為前往遙遠的海外殖民地巡弋,煤艙的容量就設計得很大;為扮演偵察通訊、偷襲破交等角色,就具備了較高的航速。
大續航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