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聚會上,曾國荃藉著酒興,大發牢騷搞得曾國藩一時下不了臺十分尷尬。
不管怎麼說,在曾國藩的強硬手段下,湘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自我裁撤,一時震驚了整個大清官場,各地督撫都懷著莫名心情看著兩江發生的變故,一時間湘軍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第646章尾聲
“湘軍這麼快就慫拉?”
待京城的確切訊息傳到兩廣,整個鄉勇隊都沸騰了。吳可順應民意再次召開鄉勇隊高階將領擴大會議,商討湘軍突然裁撤將引起的巨大波瀾,會議剛剛開始便有將領迫不及待跳了出來叫嚷道。
不慫行嗎,就算湘軍想要做出更進一步的舉動,就一定有必勝的把握?
吳可把這次會議當作國內局勢研討會,打算從朝廷以及湘軍兩個方面,探討出湘軍到了眼下自我裁撤的內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然後吸取教訓看看鄉勇隊有沒有犯下這樣的錯誤。
以吳可此時的身份地位,自然能從朝廷搞到很多不為人知的隱秘訊息。
別看湘軍如今風光無限吸引整個天下的目光,可實際上它只是朝廷進攻金陵的一個先鋒,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湘軍身前左右,朝廷早就佈置了大量兵馬,一邊作為進攻金陵的預備隊,一邊又防備湘軍突然‘失控’做出什麼讓朝廷措手不及的過激行為。
在金陵的西部,有官文守武昌據長江上游;在東部有富明阿、馮子材守揚州、鎮江,據長江下游;在北面有僧格林沁屯兵皖、鄂邊境虎視金陵。這些人馬都跟曾國藩的湘軍毫無關聯,他們可以說是來支援湘軍的,也可以說是來防備湘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頭腦清醒的曾國藩再們敢輕易冒險?
遣撤湘軍的那段時間,兩江總督府里人來人往,很多即將離開的老人都是來跟曾國藩告別的,此外還有一些囑託和請求,曾國藩都一一應允了下來。
兩萬五千多名湘軍回家了,龐大的隊伍離開金陵後,曾國藩突然感到金陵城空了不少,心中如打碎了五味瓶似的惆悵無比。
曾國藩知道手下人馬會抱怨他的冷酷和鐵血,但誰又會知道他心底中的一絲溫情呢?而且越割捨得果斷就越是安全,這支部隊如果不迅速解散的話,那麼誰料到會有什麼結果?
只是,曾國藩心中稍稍有點內疚,這些人都是跟他很多年的家鄉子弟,打仗時把腦袋拎在褲腰帶上,現在勝利了卻只能解甲歸田。除了得到一些金錢,他們獲得的實在是太少了。
因為湘軍大隊人馬的解散,東南局勢變得平穩起來。不僅僅是曾國藩,很多人都為此鬆了一口氣。
不過讓曾國藩稍感寬慰的是,龐大的湘軍水師保留住了。原先的湘軍水師改編為長江水師,納入了朝廷的正式編制,這一點對於湘軍很多弟兄,算是有了一個交代。
值得慶幸的還有淮軍的保留。以李鴻章處世的圓滑和機智,倒是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的。淮軍也算是他的部隊,是他命令李鴻章一手組建的。把淮軍留下來,是一件好事。
有淮軍在,曾國藩的處境安全很多。況且現在戰事還沒有真正平息,在北方捻軍異常活躍,淮軍打仗剽悍裝備好,對北方也比較熟悉,去擔當圍剿任務更為適宜。
至於其他方面,除曾氏兄弟的直轄湘軍被裁撤之外,劉長佑部湘軍也由六萬餘人裁去四萬多,其餘江西、湖南等地的湘軍也大部遣散。這支龐大的隊伍,就像秋天裡的樹葉一樣,一陣風吹來就慢慢凋落了。
吳可把兩江發生的情況,已經自己的想法全盤道出,讓手下一干小弟明白兩江究竟發生了什麼,並告戒他們不可大意不然湘軍就是前車之鑑。
有將領表示不以為然,湘軍連內部都統一不了臆見,出現眼下情況那是活該,鄉勇隊可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吳可聞言一樂,知道小弟指的是曾氏兄弟爭吵一事。
話說曾國藩沒有徵求曾國荃的意見,便主動幫他那位九弟搞了個‘兵退’,那個曾老九氣得夠戧,不管不顧在公眾場合讓曾國藩沒臉。
這事兒在兩江官場一時傳為笑談,不過曾國藩的處理手段也確實讓人佩服,輕鬆便解決了這個尷尬。
曾國荃的生日那天,曾國藩派趙烈文帶禮物前去祝壽,並特意為曾國荃寫了七絕十二首,其中有這樣兩句:“刮骨箭瘢天鑑否,可憐叔子獨賢勞。”讀著這樣的詩,曾國荃淚如雨下。這個性格剛烈無比的漢子,終於明白了家兄的一片苦心。
不過幾天曾國荃來到了曾國藩的住地,兄弟倆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