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太平天國降兵跟隨你造反。
這樣,手上就有三十多萬精銳之師。有這些兵馬,即可攻破京師,恢復漢家江山,成為一代帝王。大哥,舍你其誰啊!
對於九弟曾國荃,曾國藩一直抱有感激之情的,弟弟自從咸豐六年籌建“吉”字營跟隨曾國藩打仗之後,攻城拔寨戰無不克。
有一次手下湘軍大將問曾國藩,對於曾國荃,他這個做兄長的,有什麼看法,曾國藩的回答是:殺人如麻,揮金如土。在曾國藩看來,曾國荃算是一個軍事奇才,但在治理國家以及人情世故方面,缺少智慧,顯得相當不成熟。眼下想要裁減湘軍,首先要爭取的,就是曾國荃的支援。
曾國藩很不已為然:表示老九你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在湘軍中,有很多人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享富貴。先說李鴻章,我若一帆風順,李鴻章永遠是我的學生;如若不順李鴻章必然反戈一擊。李鴻章多麼聰明啊,名利心極強他當然不會輕易丟掉現有的權力和地位。
並且,你看看現在這支湘軍吧,這麼多年的仗打下來,精銳早已打光了,那些優秀的人早已犧牲,部隊已呈老態,哪裡還能再打仗呢?
再說一干長毛將領,他們不投降就可以振臂一呼從者雲集;一旦他們投降了就是咱們的走狗,以咱們與長毛的深仇大恨,誰還聽他們的!
曾國藩還說,當兵吃糧,升官發財,就比如養了一群狗,你扔一塊骨頭,它就跟你走,別人扔一塊更大的骨頭,它就可能出賣你。我現在這個樣子,又有多少骨頭可以扔給他們呢?
不僅如此,朝廷對湘軍十分忌憚,已經不在躲躲藏藏赤落落的表露在外。
湘軍創始於太平天國起義時的地方團練,清中期以後清朝的八旗、綠營等正規軍風氣散漫、嚴重腐化,戰鬥力低下,遇到戰亂等重大危機,朝廷即令地方紳士訓練鄉勇,清查保甲保護地方,所需費用均由民間自籌。
可以說,團練創始之初,不過是防衛地方的民間武裝而已。太平天國起義後,咸豐帝命曾國藩“幫同辦理本省團練”,其本意與其他各省辦理團練並無區別。
但曾國藩卻將團練一詞一分為二,聲言自己不辦保甲而專辦練勇,並以團練為基礎,集合兵勇、伕役、工匠等編成陸營、水師,形成兵隨將轉,兵為將有,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的地方軍事勢力。
湘軍這樣的制度朝廷怎會滿意,合著湘軍就是湘系將領的私人武裝,跟朝廷沒多大關係了?
自古以來,中央最忌的便是擁兵自重的藩鎮,湘軍模式絕對有成為藩鎮的基礎,朝廷不打壓那就不正常了。
隨後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國家經制之兵屢遭敗績,湘軍卻不斷取勝。但是,湘軍將領並沒有受到重用。咸豐四年(1854年),湘軍攻佔湖北省城武昌,咸豐帝聞報大喜,當即任命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不過很快又收回成命。
除非萬不得已,咸豐帝是絕不肯讓湘軍將領兼掌軍政大權的。
從這次事件便可看出,朝廷對湘軍的防備之深,再對比一路扶搖直上的鄉勇隊統帥吳可,赤落落的差別待遇。
鄉勇隊實際上也是吳可的敵軍,但吳可從沒在外顯露過,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很配合朝廷的排程,最重要的是鄉勇隊乃純粹的軍事組織,不像湘軍這般領頭人都是文人階層讓朝廷忌憚。
太平天國起義迅猛發展,湘軍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顯,湘軍集團逐漸取得地方軍政大權。咸豐五年(1855年),清廷任命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撫,與他同在武昌主政的是湖廣總督官文。
清代官制中總督偏重軍政,巡撫偏重民政,軍權應歸於官文。可官文貪鄙庸劣見識淺薄,只因是滿洲正白旗貴族而為咸豐帝所重用,所部軍隊戰鬥力極差。胡林翼撫鄂之初官文每多掣肘,胡雖申奏但咸豐帝仍下嚴旨要其會同官文辦理湖北軍政。
不得已之下,胡林翼改變策略,轉而與官文結交,在公,文中每列官文為首功,每月撥鹽厘3000兩相贈,還讓自己的母親認官文寵妾為義女,進而與官文兄弟相稱。不過胡林翼並非與官文同流合汙,而是試圖加以利用。
官文也深知在此戰爭環境,多少督撫因為不善帶兵,或死於戰事或被罷職免官,於是也樂於依靠這個對自己恭敬備至的胡林翼。在官文看來既然胡林翼滿足了自己對聲色貨利的喜好,自己贊同他的軍政主張也算是禮尚往來。
於是,胡林翼大刀闊斧厲行改革,穩定湖北局勢從而在同太平天國爭奪長江中下游地區時處於有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