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部分(2 / 4)

小說:天坑世界 作者:點絳唇

墓地為契機。融入了作者對墓主的評價、對歷史的反思以及對墓地的記敘,這類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史料價值。同時也具有很好的社會教育意義,因而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國文化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墓葬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補充,又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縮影。透過對墓葬文化的比較、分析、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到中國數千年璀燦的文化歷史,也可以懂得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

從文化傳承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墓葬的文化傳承分有意識與無意識兩個,方面。有意識的文化傳承最早體現在墓地上標誌的出現,這種標誌不僅是用來詔告世人,更重要約是用來啟示後人的。當然,從“古也墓而不墳”以及《周易繫辭下》中的“古之葬者,,葬之中野不封不樹”來看,遠古的先民們確實還沒有這種意識。據目前考古資料表明,墓地上最早的標誌出現在殷代,一些貴族墓往往在墓室上已築有享堂。大約在春秋中晚期南方楚國等地興起的冢墓新葬制,對戰國中晚期的秦國產生了影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實行封建改革的秦獻公開知,引秦孝公、惠文王、秦昭王、孝文王都競相仿效,以至在墓上封土築墳頭形成風俗,並且還根據官職的大小和社會地位來決定封土墳頭的大小和高低。《墨子》所說的“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與墓葬標誌的作用。不能不說有異曲同工之效。

中國墓葬中的名人墓葬,體現的也是一種有傳承意識的文化。其特點並不強調所棄的有否該墓的主人,有不少僅僅是空冢。這類空冢是後人因敬仰先人、先賢、有德望的故人而修聳的,在更大的程度上。強調由親情昇華的民族感情。名冢的出現,是中國悠久的墓葬文化史發展的結果,也是華夏文明光照寰宇的產物。無論是神話傳說人物,還是歷史人物,大凡有過影響的。一般都擁有一處或數處墓地。後人在這些名冢前,思絮往往會超越時空,隔著一杯黃土,聆聽著墓主淺吟低唱久遠的歷史。這種特殊的歷史教育功能,古代稱之為“見賢思齊”如今許多名冢已成為宣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基地。僅以最著名的陝西省黃陵縣橋山的軒轅黃帝陵為例,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雖然有“黃帝崩,葬橋讓 ”一說,但黃帝時代距今約五千年,處於“墓而不墳”的原始社會晚期,其墓地是難以考證的。另據《列仙傳》載:“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島而在棺焉。”顯然這是一座空冢。所謂的黃帝陵,大約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最早在黃帝陵前舉行祭祀活動的。據記載是公元前鈕年,秦靈公曾“作吳陽上特,專祭黃帝”此後歷代黃帝陵前都有祭祀活動。其中包括少數民族統治的元代和清代。除此。在河北、河南、甘肅都有黃帝陵。從八十年代初開始遍及全球的海外炎黃子孫歸國尋根祭祖熱潮活動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去墓地祭祀。在祭掃祖墳的同時,許多人也去祭掃中山陵、黃帝陵。羽;年的清明節,由臺灣退役將領組成“中華黃浦四海同心會”恭倡黃帝陵、中山陵訪問團,這個會的執行會長張瑣先生的太太麥永芬在黃陵包了一捧黃土,她說:“我要把這包黃土帶回臺灣,供起來,讓我的家人和子孫都牢牢記住,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由此可見,墓葬文化中的名冢文化,所引發的民族親情形成的民族精神凝聚力,是長久的、堅不可摧的,她蘊藏在每一位炎黃子孫。的文化意識之中。

從古至今,由名冢引發的歷代名人墨跡、詩文及奇謫傳說,不僅是珍貴的文物史料,也反映了中國墓葬文化精華的一部分。許多名冢與名山勝水相伴,兩者互為映襯,成為中國山水文化的獨特人文景觀。

中國墓葬中埋於地下的文化。是沒有傳承意識和物件的,墓葬僅僅起到了客觀上的文化載體作用。而這種作用,只有在發掘墓葬後,才能體現出它的文化傳承價值。如著名古代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就是西晉咸寧五年公元切年在河南級縣發據的戰國時期魏墓中發現的。這本書共有十餘萬字,計古書十六種七十五篇,包括《易經》、《周書》、《國語》、《穆天子傳》等等。

記敘了夏、商、西周、春秋時晉國和戰國時魏國的史事,其中許多記載彌補了傳統史料的疏漏,有的還更正了著名史書如詭周的《古史考》、司馬遷的《史記》等。直到今天,《辭海》附錄的“戰國紀年表”也是根據此書編制的。由於這部書出土於古級郡魏墓中,後人又稱此書為《級冢紀年》。

當然,中國墓葬真正起到客觀上的文化傳承作用,還是隨著近代考古事業的發展,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