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已經謀劃好的五路大軍變成三路,火速奔赴豫章。
一路以鎮軍大將軍周智為帥,入豫章,東進鄱陽,以持續向吳都建業推進,壓制吳國主力為目標。
一路由大將軍高順為帥,入豫章,攻打東南臨川,避開吳國長江沿線的主力,繞道建安、會稽等郡,然後北進建業,作為滅吳主力,同時亦保護周智部的側翼。
最後一路則由驃騎大將軍趙雲為帥,入豫章,攻打南方廬陵,並接應黃權和吳班率交州軍出擊,兩軍合力清繳吳國南部,並協助高順進軍,作為隨機應變的機動力量。
郭嘉坐鎮豫章,擔任總監軍,負責三路大軍的全盤謀劃,龐統、徐庶等人隨軍作為軍師。
至於本來準備親征的王旭則走不成了,因為吳國與魏國不同,吳國偏弱,論攻擊力度遠不如魏國,且南方邊境地勢對防守更為有利,若是按照預定計劃北伐,那麼楚國在南方的軍事力量據險以守,問題不算太大。
相反,北方形勢複雜,並且魏國也強大得多,當楚國主要力量集中到南方時,北方面臨著極大壓力,中部的南陽等地更是如此。諸葛亮必須親自奔赴幷州坐鎮,田豐和沮授也必須抽調一人去往雍州輔助,南陽也需要抽調高層前去輔助。
如此一來,楚國最高層可謂是走了一半,剩下的事務將變得繁重,更缺少決斷者。
現在的楚國疆域遼闊,各種重大事務多不勝數,內部權力分化也明確,王旭若是再走,遇到突發的重大事故,襄陽高層必定會出現各執己見的混亂局面,所以他只能留下。
襄陽發兵極為快速,當魏、吳兩國得到快馬傳報時,三路大軍的先鋒部隊已分別抵達豫章。這多少讓兩國有些措手不及,雖然他們都在邊境集結重兵,不擔心遭受突襲,可兩國彼此間的聯合部署卻被打破,而重新協作佈局又需要不短的時間。
吳國迫於形勢,不得不迅速調整戰術謀劃,魏國則是徒自興嘆,他們的主要軍事力量仍舊集結在遙遠的黃河之北,兩軍若欲協同作戰是不可能了。曹操召叢集臣商議後,最終決定藉助楚**力集中到南方的機會,趁機襲取黃河以西的幷州,以及雍州之地。
這既是對他們最有利的策略,也是當前局勢下,他們可以給予吳國的最大支援。
楚國在北方有玄武、北方和東方三個軍團,再加上可以抽調的北軍,總計也不過三十萬,並且還有漫長的防守線,而魏國卻傾盡力量,集結了五、六十萬主力大軍,兵分七路進軍,對楚國造成的壓力堪稱巨大。
平北將軍甘寧、平東將軍鞠義、徵北將軍黃忠在諸葛亮抵達幷州前,就先後快馬傳報仍在涼州的車騎大將軍張遼和徵西將軍魏延,希望白虎軍團在最短的時間內奔赴邊境,充實兵力。
同時,三人也將此事傳報襄陽。
這就是楚國北部邊境的隱患,通路太多,地勢四通八達,在集團作戰時,防守範圍很大。
若是在南方,就算有百萬大軍,如果渡不了長江那也是白搭,幾萬人控制住重要的渡河通道,同樣可以有抵抗的辦法,史上的赤壁之戰便是利用南方地勢特殊,以少勝多的典型。
楚國在南方的邊境也是恰到好處,以群山為依託,真正可供大軍通路的地方就那麼多,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只要遏制住險要,兵力優勢很難凸顯,防禦面積沒那麼廣闊。
這麼多年來,楚國總是將攻打更弱的吳國排在魏國之後,除了因為魏國比吳國更具威脅外,更重要的就是,南方以少數兵力就可以暫時阻擋吳國,而以北方的邊境情況卻是不可能的,不但需要大量兵力,並且負擔很大、危險性更高。
車騎大將軍張遼得到書信,迅速做出判斷,認為若等到襄陽傳令,那北方邊境形勢堪危,因而不顧將領沒有調兵權的明文規定,果斷與徵西將軍魏延率玄武軍團東進馳援。
當王旭得到訊息時,張遼和魏延等人已經率前部抵達前線。
對於張遼和魏延擅自調兵的舉動,他並沒有明言其對與錯,而是仿似遺忘般將其淡化。
不久,他又快馬傳令邊防軍西軍將領張南和何儀,命二人務必抽調目前西軍的一半兵力出來,以最快的速度馳援北方戰場。另一面,他也再度傳令北方將士,令其務必以拖延為主,不與魏國主力硬拼,若必要時,可以放棄楚國所佔據的幷州之地。
相較於北方戰場的嚴峻,南方戰場則要輕鬆不少,吳國雖然多有良將,可終究實力偏弱,且在地理條件上對楚國沒什麼優勢,掌握著豫章的楚國,完全可以肆意攻入吳國腹地,且兵力也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