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靜靜站在後方的戰車上,遙遙觀望著對方陣型的變化,同時也指揮戰鼓的擊打和旌旗的舞動。而王旭作為主將,當然是策馬佇立在整個偃月陣中心內凹之處,坐鎮中軍。其餘眾將則是各司其職,位於各處指揮,自成小陣。
轟隆隆,就當兩邊相距只有七十步之時,幾乎是同一時間,兩方的弓弩手皆是齊齊躍到陣前,在刀盾兵的掩護下,開始進行集體拋射,壓制對方。各部將領的嘶吼此起彼伏,瞬間響徹整個戰場,密集的箭雨一波地落下。
只是七十步的距離還是太遠,殺傷力很小,再加上盾牌結陣阻擋,幾乎很難造成傷亡。但隨著在交替地對射中,兩軍緩步逼近,殺傷力也開始逐漸體現,不時便有躲閃不及計程車卒突然中招。但相對而言,這種在高度防備的情況下進行對射,終究沒有太大意義,只是一種壓制和心理威懾,同時也刺激士卒的戰鬥熱情。
很快,劉磐率先忍不住了,左翼騎兵在魏延的帶領下,迅速進行陣列調整,發起了大規模衝鋒,整個偃月陣也稍稍傾斜。
密切注意這戰場局勢的王旭沒有絲毫怠慢,當即一揮長槍,喝令右翼的張遼發動衝鋒。只不過在這大的戰場上,密集的戰鼓和軍士的腳步聲完全掩蓋了他的吼聲,命令只是傳給身後的鼓手和擎旗之士。
張遼身為大將,當然深知戰場之理,回頭看到戰鼓聲一變,而指揮自己的那杆大旗已經瘋狂舞動,瞬間明白過來。二話不說,當即率領右翼的青龍騎士結陣,瘋狂衝出……v!~!
第三百六十四章 勝利的走向
對於荊南來說,這是一場不能敗的戰鬥,甚至連平局收場都不可以。因為平局就意味著士卒的銳氣消耗掉,而且短時間內無法讓士卒有再次決戰的勇氣。而與之相反,劉表大軍則是完全逆轉了局勢,士氣大震。
那樣的話,與徹底敗了沒什麼區別,只能徹底放棄豫章,命令右路的徐晃、周智以及賴恭等人率兵回援。等集結起優勢兵力,救援武陵的高順、王獒等將,再成功把劉表擊退,也已經不起任何作用。因為劉表已經成功實現戰略目的,把荊南打殘,不說多的,兩三年之內肯定無力北伐。況且,這還是極為樂觀的情況,如果接下來繼續不利,多年的基業甚至有可能毀於一旦。
所以,現在的中路戰場就是一場決鬥,關係荊南的生死存亡。
不只是王旭明白這個道理,眾將心裡也非常明白,因此,沒有人再顧及什麼,拿出了自己所有的本事,抱著決死的心態衝鋒陷陣。隨著張遼率先率部與魏延相抗,很快,左翼的趙雲也是與敵軍右翼的黃忠站到一起。其餘將領也是率領著兵馬迅速逼近,偃月陣不斷進行著小規模的調整,以保證陣型的齊整和威力。
綿延的戰場上,塵土已經隨著士卒的奔跑,越來越厚,王旭的視線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很難看清各線的戰況,一條條命令的下達,全是憑藉著經驗和推斷。當然,敵軍的劉磐、蒯越等人也好不到哪兒去,同樣面臨著這種情況。
此時,也正是考驗將領統軍本領的時候,觀察力,分析力,指揮能力成為了決定性的東西。一個小小的失誤,甚至有可能造成整個大軍的崩盤。
而深處前線的戰將,就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後方主將未必能第一時間發現各種突發況,命令的下達也必然會遲疑。可深處前線的他們,怎麼可能事事都等著後方的安排,更多的時候也同樣是憑藉自身經驗和指揮能力,與其他部分進行協調,必要之時,甚至會視當前情形果斷調整,違背後方主將命令也是常事。只不過,主將和戰將的能力越強,默契越好,經驗越豐富,這種情況也就越少發生。
在這種正面交鋒中,比的,正是誰更能持久,誰更少犯錯但相對的,也極為消耗將領的心力,王旭雖然深處後方,沒有上前接戰,可是豆大的汗滴卻不停地從他額頭湧出,雙眼一眨不眨,緊緊掃視著四周的戰局,生怕漏掉什麼,感覺並不比親自上陣輕鬆多少。
各線不時就有一個個傳令兵奔來,告知目前的情況,而王旭也是不停地發出一道道命令,或策應,或突擊,或壓制,或緩退,不敢有任何怠慢。更後方戰車上的郭嘉,則是作為輔助和補漏而存在,在執行王旭命令的同時,也進行一定改動,由鼓手和擎旗之士們迅速將新命令指示給前方戰將,戰況空前激烈……
而就在這邊的決戰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遠離此地的武陵郡府臨阮,也正陷入激烈的攻城戰,並且更為血腥。
城外那寬闊的護城河,已經有好幾段都被劉表大軍填平,北城、東城、南城都同時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