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2 / 4)

小說:北宋中華 作者:片片

年的年辰天災頻仍,東南水災,京西饑荒,淮河流域大旱,流民四散。大宋朝廷四處賑災,顧此失彼。趙老大不肯調低稅賦,花石綱仍在徵集,蔡京的搜刮政策依然故我,北宋的局勢很不樂觀,蔡京、童貫等人要想北伐,哪有餘力。

秦川大地繼續蓄積力量,向前發展,不覺又是一年。

西北的軍事整頓初顯成效,經濟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經過屯田,一部分軍餉自給自足,裁撤的冗兵分批消化,一部分轉到河北,一部分就地轉民,小部分轉回地方。所節約的糧餉用於精兵建設,加上後期投入,組建輕騎兵和重騎兵。輕騎兵裝備強弓硬弩,重騎兵裝備馬刀長矛。

此外,組建火器營三千,配備新舊火器;組建特種兵三千,專門從事刺探、偵查、策反任務,其配備在全軍首屈一指,有強弩、短刀、馬刀、長槍和火器,其刀具皆為精鋼所制。同時,進一步對軍隊的職能進行分工,在將官中分出參謀營,在常規兵種當中分出工兵、後勤兵,進行專業化建設。軍隊作戰,後勤保障相當重要,打仗幾乎一半打的是後勤,古代運輸落後,後勤兵種佔了三分之一強,後勤兵種之中包括醫療救護營。醫護營請民間郎中教授救護治傷之法,聘請郎中當任軍醫,劉通也將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急救知識傳給醫護營。

西北軍隊以正規軍隊的標準來建設,其目標是威武之師,仁義之師,大眾之師。掠奪型軍隊是不需要什麼後勤部隊的,他們是一群豺狼野獸,是一幫強盜,是對人類的破壞,而不是對人類的建設,帶來的是災難,而不是福祗,雖然有可能盛極一時,但不可能長久。

經過二年多的發展,糧食多起來了,牲口多起來了,從事工商礦業的人多了,煤鐵等物資除了供應西北用度,還外銷遼夏西域和中原各地。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後,下一步該考慮發展文化事業,拓展交通,改良人事體制了。

宣和二年六月,公元1120年夏天,劉通等人在籌備長安書院,長安書院也在東郊選址。古代有不少民辦書院,官學根本不足以教化民眾,官學之中多為世家後裔、士族豪紳子弟,廣大貧寒之士難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民辦書院大多為有公心的大家族所舉辦。

在長安書院之外,鼓勵各地官府和民間籌資興建學堂。沒有地盤和設施的,想法租借場地。教育是基礎**業,需要長期經營。劉通鼓勵興辦教育,與人事改制同時進行。官府的富餘人員願意從事教育事業的,發給特別俸銀,民間興辦教育的一部分資金也歸他們。沒有專長只吃閒飯的,動員其從事工商或到礦山謀取出路。就算用閒錢養著一幫富餘人員,也不願他們擠在那裡指手畫腳,扯皮誤事。大鍋飯不會生出大同社會,只會帶來低效率,打消人們的積極性、創造力,阻礙社會的發展。

十七 西夏之行

西北與周邊的聯絡不斷加強。同年夏天,劉通前往西夏,同行的有鄧肅、錢松等人。在西夏使者的引領下,來到西夏的首府興慶。興慶府是後世的寧夏銀川,這裡地處寧夏平原,東臨黃河,西靠賀蘭山,南有六盤山,礦產資源豐富,寧夏平原適宜灌溉種植。興慶是西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城中所見多有仿造唐宋的建築。

遼、夏的建立,對於促進當時北部、西部的社會經濟發展是有重大貢獻的。在契丹、党項族人的帶動下,各民族付出辛勤勞動,原來的不毛之地得到了開發。但與此同時,由於各方勢均力敵,各國之間你爭我奪,也給東方大地帶來了無盡的戰火。

西夏國王李乾順隆重接待劉通一行,牛角嗚嗚,鼓樂響起。因西夏已向宋國稱臣,雙方以平禮相見。

李乾順說道:“歡迎劉大人光臨興慶,貴客到來,彼國上下甚感歡欣。”

劉通應道:“閣下盛情,我等榮幸之致。”李乾順生於1084年,時年36歲。劉通看他樣貌,中高身材,步伐沉穩,眼神堅定。

李乾順即位時年僅3歲,太后梁氏專政。梁氏統治期間,西夏政治**,軍隊衰弱,宋軍趁機來攻,夏軍屢戰屢敗。李乾順心知肚明,隱忍不發,於1099年16歲那年滅梁氏而親政。親政後整頓吏治,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在他的治理下,西夏國勢轉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此外,其外交政策非常靈活,左右逢源。當宋遼日益衰落時,先是聯遼侵宋,奪回一些地盤。又在遼國天祚帝向其求救時斷然拒絕,聯合金國滅遼攻宋,趁機奪取北宋千里之地。他是西夏自景宗以來最有作為的君主。

要與如此一位人物打交道,需得格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