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書院方起問道一
那份卷子讓人觸目驚心,卻與墨點無關,而是一個個“殺”、“蕩”、“絕”之類的字眼,這正是唐瑋的策文。
“這樣可不行……”
再大略看了其他人的策文,王衝坐不住了,收起卷子,牽出小毛驢大聖,頂著烈rì,片刻功夫就到了海棠渡。
“二郎!”
“大掌櫃!”
“學長!”
“小王夫子!”
“小先生!”
見得王衝現身,海棠渡裡招呼不斷,稱呼雖不同,卻都是一般的熱情和親切。
此時的海棠渡,再不像過去那般荒涼,這三個月裡的變化,過去三十年都及不上。
移栽得錯落有致的海棠樹圍起了新的潘園,透過綴滿海棠果的樹木,能看到片片花圃,那絢麗繽紛的正是芙蓉怒綻。
潘園東面的道觀自不用提,與青羊觀、龍興觀、玉局觀這樣的大觀自不能比,卻也是香火繁茂。通往道觀的小樹林,也就是當初王衝與李銀月野戰的那片荒地,也建起了賣香燭、法器、神仙像等喜喪品和吉利物的鋪子,這些鋪子的租金自然就歸了王衝。
說到租金,快活林現在也要給林繼盛交租金了。有了好漢酒,有了便宜的飯菜,還有偌大林蔭地納涼,快活林現在一rì收成好幾十貫。三掌櫃李十八樂得合不攏嘴,忙得停不下腿,以前他開的茶鋪,一月能有幾貫收成就不錯了。
燒香祈福的,喝酒納涼的,多是販夫走卒,但海棠渡熱鬧起來,靠的不只是他們。
王衝沿著官道拐向南面。上了一條近三丈寬的三合土路。路兩側已建起好幾家商鋪,都是賣筆墨紙硯和書籍的小店,甚至還有儒衫紗帽店和字畫店,“文化一條街”正初見雛形,這自是被南面百步遠的書院帶動的。
看著這些鋪子,王衝的成就感就如收銀機的叮噹聲一樣,一節節攀升。這些鋪子都得給他交租金,現在已是坐地收錢了啊。
兩株老槐樹充當院門,人高的竹籬笆爬滿藤蔓。編織成寒酸的院牆,這就是“十里渡書院”。
王衝不是沒錢把門牆修得氣派些,可不僅是王彥中,甚至許光凝都建議,不要把書院建得太光鮮。從大處說。這是要誠儉向學,從小處說,朝廷一力興學,興的是官學而不是私學。私學雖非朝廷的忌諱,但學術之禁,終究讓私學有些敏感,還是不要太招搖的好。
因此不僅書院門牆簡陋。連名字都是土得掉渣,就叫“十里渡書院”,這名字放到王衝上一世裡,就如“běijīng海淀黃莊大學”一樣。讓人曬然一笑,無心深究。
書院正門一側有一個祠閣,供奉著孔聖,祠閣左右的長匾上分別寫著“學門廣開無貴賤”、“君子求索誠為階”。橫匾是“步步而行”四字。唯恐這幅楹聯寫得太雅,某些憨貨看不明白。在祠閣對面還立了一塊大石,刻著“下馬”兩個大字,用紅漆塗得醒目無比。
不止是下馬,驢也得下,這規矩可不是王衝立起的,學校書院都是如此。因此即便身為十里渡書院名義上的學長,實質上的主人,王衝也乖乖地下了驢子。
進門是一片不小的廣場,中心正是已雕琢完工的顧豐石像。老實說立起顧豐像並不是十分恰當。畢竟這個顧八尺,不僅學名不彰,在華陽縣學裡的斑斑劣跡也很為人詬病,唯其一死頗為壯烈,在公眾心目中也算有些擔當。
王衝卻執意要立起顧豐像,對他來說,這座書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顧豐所建。父親王彥中教他融入這個時代,顧豐卻又以死提醒他,這個時代,還有人堅持本心,不願隨波逐流。而這些人,正是被他王衝這隻小蝴蝶扇起的微風帶得偏離了歷史軌跡。顧豐就是一個,他已經死了,活著的人,他得負起責任。
所以,顧豐身上就凝聚著王衝的自我審視,立起顧豐像,也是立起了王衝自己的心像。
顧豐身後的石壁是已鐫刻好的許光凝題詞,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門面,可王衝卻很不喜歡,一眼都懶得看,舉步進了校舍。
十里渡書院現在有兩堂一學,兩堂是經義堂和治事堂,一學是蒙學,也就是把王彥中以前的私塾搬了過來。蒙學沒什麼說的,分堂教學卻引發了一場爭論,最後還是王衝用賬本上鮮紅的虧欠數字打贏了這一仗,說服幾位山長和海棠社的骨幹,將治事堂辦成主修功利之術的場所。自然,學費不菲,王衝的設想就是靠治事堂賺錢來養書院。
養書院不是沒有其他法子,比如說將書院外的那些土地也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