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2 / 4)

小說:風流唐帝國 作者:花旗

來留在成都,後蜀王建開國後,對其十分賞識,為金紫光祿太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後主王衍受道籙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蜀相徐光濤向杜執弟子禮,遇事則來山中請教,故人稱杜光庭為“山中宰相”。

他精通儒道典籍,對於道教教義,經典,教史,法術等多有研究。歸納道教科範儀軌。對金籙,黃籙。玉籙大齋醮法,以及設壇立儀等規則,頗有建樹,終身註釋,整理、收集道教因戰亂而散佚的經文,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查,並進行整理歸納。

他對《道德經》的研究也頗有成就,將之前註解詮釋《道德經》地六十餘家進行比較、考察,並概括意旨,分為“五道”“五宗”,他對“重玄之道”十分推重,是重玄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重玄派是唐宋時期道家的一個學派。他們認為道德經的精要在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句中的“玄”字。故被稱為重玄派。)

此外,他對科技也有一定的研究,寫下了科技著作《玉函經》、《治水記》、《錄異記》等。

他還是中國武俠小說地鼻祖,中國第一篇武俠小說《虯鬢客傳》就是他寫的。

總之,他是唐末五代道教學術集大成者。時人盛讚其為“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可以說,在晚唐,此人是道門中的頂尖人物。在後世歷史上,此人本來就曾經整理歸納過道教科儀,讓他來整頓道門,正是拿手好戲。只不過,在後世歷史上,此人的整頓沒有得到一個大一統的中央政權支援,所以影響力受到限制。儘管如此,他整理的道教科儀,在後世的現代,仍然被沿用。而如今有了李儼的支援,那麼打造一個統一的、全新的、有利於社會發展地道門,是完全有可能地。

知道了他在後世歷史上的身份,李儼看他地眼光就不一樣了。當然,現在的他還年輕,肯定沒有歷史記載那樣厲害,還要好好試試。不過沒關係,現在水平差點,以後時間有的是,還可以慢慢培養嘛。

拿定主意,李儼溫言道:“朕聽鍾老神仙說道長對當前道門形勢頗有見解,那麼朕問你,如果朕支援你來整頓道門,你將怎樣去做?你心目中想要整頓出的道門又將是什麼樣的?”

杜光庭知道這是皇帝在考教自己,當下精神一振,侃侃而談:“回陛下,當前的道門,因為種種原因,已經走向衰落,而道門中千門萬類,讓人無所適從。道門中人更是魚龍混雜,甚至有傷天害理之輩,大損我道門威信。時至今日,道門的種種規矩,也到了肅清的時候了。況且眼下面臨天下之變局,唯有求新求變,改革舊弊,建立新制才能應對世事的變遷和佛門的攻勢。所以貧道整頓道門,要做的有這幾件事情。”

“說下去。”

“第一,我道門之法,分而有三:一為道,此我道門宗旨,萬法之源,玄之又玄,妙不可言。二為法,此乃修持求道之法也。法門萬千,皆通大道。三為科教,乃道、法體於外之象也。道法精深,非教中高道不能知。唯科教行之於外,人盡知之、見之。科教即體道法之妙,又開莊嚴之教。科教莊嚴,則人心向之,不然則人心去之。故整頓道門,第一個要整頓的就是科教。只是道門科教,自漢天師暨陸修靜撰集以來,歲月綿邈,幾將廢墜。當考真偽,條列始末。整理精髓,令開新制,使道門上下煥然一新也……”

第四卷 決戰黃巢 第四章 談玄論道

御書房中,杜光庭滔滔不絕、長篇大論,李儼默默無言,洗耳恭聽。wWW;

雖然杜光庭洋洋灑灑說了幾十條,但其主要意思不過“整理科儀”、“改革戒律”、“加強管理”、“大力推廣”等幾條。只是他說得十分詳細,看樣子就知道,他對這些東西早有了成熟的見解,說起來才能滔滔不絕於耳。

李儼耐心聽完,表面上雖然不說,心中卻一直不滿意。

他並不是一個道教信徒。實際上,作為一個後世人,他就算不是完全的無神論者,起碼也是一個“敬鬼神而遠之的人”。即使他不完全否認神靈的存在,也並沒有把神靈看得太高。以他的觀點,那些神靈即使存在,要麼是一些擁有高科技技術的外星人,要麼就是一些在進化上已經長足進步,擁有了一些普通人無法擁有的力量的人。無論哪一條,都遠遠達不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地步,自然也犯不著將其當成神靈一樣崇拜。

總而言之,李儼並不是一個信徒,道教的衰落與否,如果不是關係到他的大計,他也絲毫不會在意。杜光庭說的這些東西或許對道教的發展很有意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