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沒有談及李儼最關心的話題。他當然不會滿意了。
那麼李儼想讓道教來為他幹什麼呢?不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了透過道教統一思想,為華夏民族打造一個健康的、開放性地、有活力的思想氛圍和思想素養。另外一方面。也打算透過道教中所包含的那一部分科技成分,為中國的科學發展事業打下基礎。
而這兩者,其實都不是沒有別的選擇。統一思想方面,儒家的思想在當時佔據主流,如果改造得當的話,完全可以達到李儼地要求,並不一定非道教不可。而科技研究方面。百家爭鳴時候的墨家比道家水平更高。雖然在漢武帝時候罷黜百家,墨家也因此消亡。但實際上在民間還有很多墨家地技術和理論流傳。一般人雖然找不到,李儼以帝王之尊的身份下令去找,卻並沒有多大的問題。
當然,這兩個額外的選擇比起道家來說,在操作方面的困難要大一些,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李儼並不想這樣做。但如果杜光庭不能讓他滿意的話。他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很快,杜光庭似乎覺察到了李儼有點心不在焉的跡象,總算將自己滔滔不絕地講述告一段落,話題轉向了李儼感興趣的方面:
“我道家《道德經》《南華真經》(即《莊子》)其中微言大義十分玄妙,非添置過人之人不能解之。當今我道門對這兩部經文有多種解釋,卻很少有能近乎於道的。故應當重新詮釋兩經,廣步天下,以昭我大道之妙。”
“那麼。杜真人以為老莊之語,應當作何解釋才算得到了其中真意呢?”
“小道以為,老君所言之道,有三義,一為理,二為導。三為通。理者,理實虛無,以明善惡。導者,導執令忘,引凡入聖。通者,通生萬法,變通無壅……”
“道者,虛無之稱也。以虛無而能開通於物,故稱曰道無不通也,無不由也。若處於有。則為物滯礙。不可常通。道既虛無體,無則不為滯礙。言萬物皆由之而通……”
(注:以上話語和下面的一些闡述皆來自杜光庭著作的《道德真經廣聖義》)
李儼細細品味杜光庭的話。暗暗點頭:杜光庭是說,道為事物的運動變化開拓了途徑,也就決定了這種途徑;道又是事物運動的推動力量。這種理論,不正可以歸結到基礎科學嗎?道是事物運動地推動力量,可以歸結為力學。道決定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可以歸結為物理、化學準則。當然,要做出這樣的歸結,則必須善加引導,否則也不過是又一番空泛的玄談了。
“心之惠照,無不周偏。因境則知生,無境則知滅,所以役心用智者,因境而起……”
這是說心隨境遷,而知識來源於外界的刺激,對境方能生知,這已經接近現代科學的觀念了。
“萬物自古而固存,豈待為之而後存哉?物自得其生育動作也……”
這是說物是從來就存在地,並沒有一個刻意的主宰去創造它。這已經脫離了造物論的神學,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等等等等,林林種種,杜光庭的思想中雖然還有些擺脫不了迷信、空泛玄談的成分,卻已經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科學觀。那迷信、空泛玄談的成分,也是受他的時代限制所至,還要慢慢來改造。
見李儼聽得專注,杜光庭也是大喜,知道自己多半有戲,侃侃而談的勁頭更加主了。旁邊地鍾離權師徒見他似乎很受李儼歡迎,也是十分歡喜。
正談間,李儼突然打斷了他地話:“杜真人,朕曾經提出過‘新仙學’的概念,真人以為朕地說法可近老子真意?”
正興奮中的杜光庭如同頭上被潑了一瓢冷水,頓時冷靜下來,小心翼翼的措辭道:“陛下所言,其實很有道理。只是……只是大道無形,大道無為,這樣似乎稍微有些偏頗……唯有有道之士行之方可,若無心性修為,還是修心守一方為正道。”
修心守一?還要有道之士?
那些有道之士整天修心,修的一顆心中再沒有情緒起伏、在沒有追求,讓他們來搞科研,哪裡還會有求知慾和進取心?而科學的發展沒有這兩樣東西,又如何發展得起來?
李儼頓時眉頭一皺:“杜真人所言差異。既然這個天地之間無處補充賽著‘道’。那麼窮極天地之理,難道就不是修道麼?若能將天地之間一切萬物生化之理皆窮盡知盡,又何愁不能得道?”
窮極天地之理?
這也太狂了吧!
杜光庭反駁道:“天地無窮,萬物無窮,人生有限,如何能夠窮盡?”
其實即使在後世,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