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陛下勵精圖治的結果。”
李世民聽了哈哈大笑,道:“朕自登基始便立志要為百姓營造一個貞觀盛世,現在才只是開始。”李世民說著,忽然話鋒一轉,望著李潛道:“不過,想要讓百姓安居樂業,永享太平盛世,必須得先保持安定,李潛,你說是不是?”
如果沒有麥紫瀾此前對李潛說的那番話,李潛肯定搞不清李世民想要說些什麼。現在李潛明白了,李世民說了半天什麼百姓了,勤儉愛民了之類的,其實他想說的就兩個字,穩定。現在大唐立國不過十多年,去年才統一了中原,今年初才戰勝了突厥生擒了頡利,消除了一直困擾大唐多年的心腹大患。可以說大唐從今年才真正安定下來。在這個大好局面下,換做李潛當皇帝也不會輕易與門閥交惡,葬送這來之不易的太平。
想到這,李潛站起來躬身道:“陛下所言大善。此前臣不明白陛下的苦心,現在臣明白了。”
看到李潛表了態,李世民大喜,舉杯道:“你能明白就好。來,喝酒,咱們邊喝邊聊。坐下喝,此間沒有別人,不用搞那些虛禮。”
喝了兩杯酒,李世民便詢問李潛此行的遭遇。李潛不敢有所隱瞞,詳細對李世民講了一遍。他一邊講一邊悄悄打量李世民的神sè,現李世民的臉sè雖然柔和,但在顧盼之間眼光中卻偶爾閃過一絲冷厲。想來此刻李世民的心裡也非常憤怒。這也難怪,李潛再怎麼說也是朝廷命官,代表著朝廷的法度和尊嚴。那些人竟然敢明目張膽的謀害李潛,分明是在挑戰朝廷的威嚴。換做普通人坐在李世民那個位置上,只怕早已雷霆震怒大動干戈。
李世民不是普通人,他的心思比普通人更縝密,他的忍耐也非常人所能比,他的勇氣更是常人難以企及。自從李淵太原起兵以來,李世民就獨當一面征戰天下。無論是與敵對陣還是朝堂鬥爭甚至後來當了皇帝之後,他的所作所為無不透著堅韌卓絕和雷霆萬鈞這兩個特點。在征戰天下時,李世民最常用的招數便是堅壁清野,與敵人比耐心,等到敵人亂了方寸,他便以雷霆萬鈞之勢迅掃平敵人。這招數算不上稀奇,但能將這招用的爐火純青的,有史以來只有他李世民。
登基之後,突厥大軍突然圍城。換做任何一個帝王想到的不是投降便是拼個魚死破。但李世民沒有。他權衡利弊,毅然以九五之尊向突厥低頭。雖然渭水便橋上他率六騎對陣突厥數十萬大軍,以勇氣為自己扳回了顏面,但從大局上來講,他還是向突厥低頭了。不過他的忍耐不是沒有回報,短短四年之後,那個耀武揚威的頡利便成了他的階下囚。
所以,李潛相信李世民這次從大局考慮,強忍了這口惡氣,不過將來他肯定會找機會狠狠出這口惡氣。
李潛講完之後。李世民思忖了許久,才道:“李潛,關於此事如何處理你有何想法?”
李潛連忙起身拱手道:“臣將這些人押回長安便是想交由聖上落。臣沒有任何想法。”
李世民望著李潛道:“真的?”
李潛被李世民望著有些心虛,他思忖了片刻躬身長揖道:“臣有個不情之請,懇切陛下能答應。”
“講。”
“臣懇切陛下法外施恩饒過段遷和丁雷。”
李世民1ù出詫異之sè,道:“為何?”
李潛見李世民沒有立即回絕,知道此事還有商量。因為段遷和丁雷不同於崔成安等人。崔成安等人有家族在背後撐腰,李世民因為顧忌到他們背後的家族已給了李潛暗示,李潛心裡很清楚想透過李世民治他們的罪已不可能。可段遷和丁雷就不同了,他們是江洋大盜,此前犯下的案子足夠殺頭好幾次的了,為他們求情李潛需要擔很大的風險。若沒有足夠說動李世民的理由,李潛的求情只是白費口舌。
於是李潛略微整理了思路,道:“這兩人雖然密謀刺殺臣,不過卻是受人指使,而且刺殺未遂罪不至死。況且,在臣受到那些人追殺時這兩人不僅沒有趁機逃跑,反而義助臣一臂之力,臣這才得以逃出生天。從這點來講,他們對臣有恩。臣……”
“你是個有恩必報的人,所以你才向朕為他們求情,希望朕能赦免他們的罪行,對不對?”李世民突然打斷了李潛的話問道。
李潛點點頭,“陛下聖明,臣想了說正是這些。”
李世民微微一笑,道:“那朕問你,你說這兩人密謀刺殺你可有證據?”
李潛有些不解,但還是老實回答道:“臣有殺手的供詞。”
李世民擺擺手道:“李潛,你可瞭解大唐律法?”
李潛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