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第六鎮雖然大部分都是吳祿貞的老部下,也能信任,但還是有一部分死忠於北洋軍的軍官。
這次李安生髮動雷霆手段,一舉將孟恩遠拿下,並且肅清了新軍第二十鎮的北洋軍勢力,讓人看到了他的能力。
而相應的作戰計劃也擬定了出來,那就是黑龍江兩鎮新軍迅速在鐵路要地以及險要之處佈防,防止俄國人趁火打劫。
吉林新軍則鎮守長春,與正在籌建的新軍第二十九鎮一同防範小日本,實際上,王伏白已經迅速將一幫老兄弟充入吉林新軍第二十三鎮,升格為大鎮編制,戰鬥力可並不弱,jiǎ以時日,足夠死死壓住小日本。
新軍第二十九鎮同樣是美械編制,統制是之前的第三鎮協統盧永祥。
奉天等地的駐防交給了藍天蔚的新軍第二十四鎮。
而南下入關配合吳祿貞第六鎮作戰的將是張紹曾的新軍第二十鎮,以及蘇凱的新軍第二十八鎮。
張紹曾的第二十鎮同時也將跟隨錫良一同前往熱河等地宣撫,平靖地方。
從各鎮chu調出來的騎兵部隊都將跟隨錫良到內外蒙古巡視,李安生可不想讓外蒙古從中國分離出去。
自從辛亥**之後,列強各國就蠢蠢欲動,日本暗中資助**黨人,英國支援袁世凱,德國與美國則支援李安生。
貪心的老毛子,則直接將目光放在了內外蒙古,恨不得立即將蒙古吞下去,已經開始了加緊滲透。
遲則生變,李安生對內外蒙古形勢的預判,讓錫良很是滿意,這才有錫良的宣撫蒙古之舉。
第三百二十六章 北京政府
若是沒有李安生打的伏筆,說不定程德全要以為孫中山是個德高望重的**先驅、領袖,作為舊官僚,他可不想當什麼大總統,孫中山誇誇其談,說不定真要將南京大事交給對方。
程德全與李安生相交多年,也多少接受了許多薰陶,給李安生影響很大,**黨名頭再大,孫大炮名頭再響,也震不住他。
李安生也沒有那個意思要去爭大總統位子,這點程德全很清楚。
中國的民主憲政之路還很漫長,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
李安生也剛好,程德全也好,都不想趟這渾水。
誰第一個跳出來當什麼勞什子大總統,或是總理,固然能夠榮耀無比,首任民主憲政首相,這個殊榮很多人都要來搶,可是,也要有相當的能力才行。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野心家們紛紛跳出來,這是肯定的。
愛做不做,誰做誰倒黴,權力是有了,可是民主憲政的完善是一個緩慢的曲折的過程,一開始出現個幾個短命內閣甚至短命國會也是很現實的。
比如後世連國會都給解散掉,就是個明證。
要不然,軍閥政治為什麼這麼有市場,那就是所謂的民主將民主人士們折騰的夠嗆,將人民折騰的夠嗆,對民主暫時的失去了信心,於是,強權政治一時無兩。
李安生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現在上臺執政,各方勢力必定群起而攻,掣肘頗多,還不如曲線救國,悶聲發大財。
等到需要他來**需要他的強權政治的時候,他再來上臺執政,那就順風順水,一路坦途。
以強權政治為手段,實現真正的民主,這才是李安生的最終目的。
他也沒有信心在他有生之年能不能實現真正的民主,但是,只要他還執掌大權一天,就沒有其他野心家能跳出來破壞民主程序的可能。
真實歷史上,老袁稱帝,實際上是錯誤的估計了各方勢力的反對力量。
2月4日,東北宣佈獨立,李安生正式出任東三省保安司令部司令,而錫良則率部隊入關,往熱河等地進發,控制沿路要途重地。
錫良主動給李安生讓位,並自任為內外蒙古總督,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使得整個中國政局為之一變。
這意味著程李系完成了最後的調整,加上錫良的力量,成為了中國政壇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
而同時東北宣佈立即組建新軍第二十九鎮與第三十鎮,使得整個東北的兵力達到了十一個鎮,遠遠的超過了北洋軍,甚至超過了北方軍事總和。
東北固然有這個財政實力,但是要真正實現精兵強政,光靠東北自身是行不通的,這裡頭有美國的參與,也使得支援袁世凱上臺的英國等國家感到萬分的擔憂。
於是,列強各國紛紛出面,勸說袁世凱儘快與南方**黨人形成一致意見,儘快組建聯合政f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