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部分(2 / 4)

小說:炮火1906 作者:大熱

武昌起義成後,**軍事實上迫切地需要一個統一的臨時中央政fǔ,十一月十一日黃興曾向獨立各省提出建議,請派代表到武昌開會。

各方面為了尊重黃興的意見,決定以武昌為中央政fǔ所在地,並推舉鄂軍都督代行中央職權。

各省代表到武昌後,於十一月二十日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舉行**軍各省區代表大會,公推譚人鳳為議長。

這一次會議有一個幕後的,但卻是具有歷史xìng的決定,就是在十一月二十日透過一項決議:“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世凱反正來歸”。

在討論過程中,部分代表認為清政fǔ已經名存實亡了,今後“和平與戰爭”問題,不在於**軍與清廷之間,而在於**軍與袁世凱之間,倘如避免更多的流血,最好的方是把袁拉到**陣營來。袁的問題是要給他重大的酬報,他在清廷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要拉袁反清,則唯有許以比他在清廷更高的職位,因此如果袁真願以舉手之勞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民國,則**軍唯有享以民國臨時大總統,才能yin*和打動得了袁。

至於程李系這個無忽視的政治集團,**黨人的意見,是聯合袁世凱,使得這個最有可能成為軍閥團體的野心集團儘快解散。

之前由於北洋軍與**軍的交戰,雙方都是當局者迷,等到列強開始出面干預,以及雙方都開始正式要面對的情形,才開始務實起來。

在這個時候,程李系的根基淺薄,就開始的顯露出來,各方政治勢力與野心家紛紛登臺亮相,力促**黨人與袁世凱和解。

袁世凱的首席謀士楊度在東京時和孫中山先生很熟,又和黃興、宋教仁過從甚密,孫黃的認識還是楊度的介紹,因此楊度對和談是有影響力的。

當時有一種理論,是說:**事業非袁世凱不易成,袁世凱不是曾國藩、胡林翼,**黨人不要把他迫著走曾、胡這條路。今日大勢,不是**黨和清廷的問題,而是**黨和袁世凱的問題,袁世凱的問題一解決,**就成了,而袁世凱的問題只是條件問題,不是原則問題。

大概過去袁世凱尊崇立憲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得**黨人寧願相信袁世凱,也不願意相信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程李系——李安生的改革政策多少影響到了許多階層的利益。

東北宣佈獨立,東北軍入關並且向蒙古進軍的訊息傳至南方的時候,正是袁世凱與**黨人進行和談的時候。

和談開始後,南方代表軍方面)提出一個和談的先決問題,就是北方代表(清廷方面)必須首先承認民主共和制的國體問題,這是**的目的,如果不在這個基礎上談,則無和談的必要。

而東北軍入關的訊息傳來之後,各方震動,都認為和談將會發生某種不可預料的變化。

十二月六日下午六時段祺瑞正式照會駐漢口各國領事,宣佈自現在防區撤退一百里,以表示北洋軍對談和的誠意。

此時孫中山等人趕到了武昌,與黃興等人進行磋商,希望能夠找出對**黨人最有利的辦。

如今在程李系的帶頭下,全國各地都出現了割據自立的苗頭,這是**黨人最害怕出現的,也是北方政權最害怕看到的,雙方都有共同的義務,那就是在民主的大旗之下,維護中國的統一。

這是一大隱患——軍閥割據,而另一個隱患,則是對民主盲目的樂觀。

孫中山見到無數的**同志只注意選總統、組內閣、制約,和他所規定的**方略:“三年軍之治,六年約之治,然後進入憲之治”,完全背道而馳。

加上獨立各省各自為政,散漫而無組織,**軍力亦不夠強大,財政情況更無把握,要想在這種情況下組成一支強大有力的**武力北伐,將袁世凱的北洋軍摧毀,是很不可能的,於是他也轉而求其次,便是“用袁以倒清”,使**暫時告一段落。

而之後,東北軍入關入蒙,強勢已顯,袁世凱君主立憲內閣已經是岌岌可危,**黨人迫切的需要聯合袁世凱,儘快逼迫清廷下臺,組建中央政fǔ。

否則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孫中山並沒有接觸過李安生,他直覺的認為,程李系是最大的野心割據團體,**統治的另一種形勢的復辟,袁世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本來,早在獨立各省代表到漢口開會時,便已決定議和綱要四款:(一)廢除清朝政fǔ;(二)建立共和政體;(三)清帝優給歲費;(四)以人道主義待滿人。所以對於清皇室的優待,是不成問題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