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已傳來了隆昌公主同老單于成親的訊息,幼女成為突厥的大閼氏。
時過境遷,又或是想彌補隆昌,周太后沒有再非奪走那嬰兒性命,而交由蕙寧公主與榮國公府照顧。
袁醫女那時候亦明白,唯有蕙寧公主才可保住陸思瓊。
否則,以她的能耐,即使有些拳腳傍身,又怎麼躲得過大內侍衛的追殺?
她將孩子交給蕙寧公主後,便銷聲匿跡。
不只是擔心因為背叛周太后而被追殺,更多的是,那位遠在突厥的隆昌公主不明就裡,定然以為是她合著人將她的孩子害了。
是以,袁醫女化名妙仁,藏匿於榮國公府。
她確實怕被追殺。
陸思瓊不可能永遠無名無氏,否則無法在京中立足。
適逢周家姑太太、德安侯府的侯府夫人陸周氏在一次歸寧時。小女兒意外夭折周府,便將陸思瓊抱養了回去。
否則,陸周氏接連夭折二女。無論榮國公府再勢大,也是要受人閒言碎語的。
然旁人不知真相,陸周氏抱著隆昌公主的女兒,終日惶恐,憂慮難安,又只能在夜晚偷偷悼念親女,本就元氣大傷的身子這方油盡燈枯。紅顏早逝。
蕙寧公主將這些往事告訴了陸思瓊,當然刻意隱瞞了周太后趕盡殺絕的那一段。只道當時命袁醫女沿路照拂,特派了親信接生,待等之後將她送回了京城,交給榮國公府周家。
陸思瓊聽完。心中感慨萬千。
不過,對於眼前人一筆帶過的和親路上自己出生的事,也有所惑。
周太后早前還在宮中要用藥打掉隆昌公主的胎兒,怎的後來就真的肯罷手,還饒她一命?
總覺得事情轉折的過於奇怪。
她其實在幼年時曾跟著外祖母進宮過一次,那時候一直好奇,雖說外祖母也常常領著她與周家表姐妹去其他府邸,然而那次是深宮大院,按理說她是不能進的。
周太后在她的印象中。便是個分外和藹的皇妃,那時候只記得規矩不可失禮。現在想想,好似周太后那天便一直打量著自己。
她是想看看小女兒的孩子?
陸思瓊不是寬厚之人。對於早前決定要逼著隆昌公主打掉自己的周太后,瞬間沒了之前的好感,心中疙瘩亦是難免。
聽完這些,她不由好笑,自己那樣都能活下來,著實命大。
也怪不得家中祖母與父親每每提到榮國公府時總有些異樣。周家強勢,當年陸周氏將自己抱回侯府。為防事情敗露,便只能過分的杜絕陸家人探視自己。
這便是換做任何人,也要生出反感的。
但周家、及陸周氏的那份恩德,卻是要牢牢記在心上的。
陸思瓊不是個不知感恩的人,就是此刻面前眼前人,這位親姨母,她都分外感激。
要不是當年她違逆周太后的意思,幫著隆昌公主沒有服下那碗藥,現在哪還有自己?
如斯想著,陸思瓊跪了下去,隆重的磕了個頭。
蕙寧公主後退一步,連忙彎身親自去扶起她,“你這孩子,這是做什麼?”她的聲音加了幾分鼻音,顯然牽出了早前對胞妹的回憶。
“當年若不是公主您,就沒有現在的思瓊了。”
得知真相的陸思瓊,心境複雜得很。
而最多的,便是感恩。
若沒有蕙寧公主、沒有師姑(袁醫女)、沒有榮國公府、沒有陸周氏、沒有德安侯府,她不可能活到今日。
得知了這些,她著實慶幸自己能活著。
從沒想過,原來,生命真的很難。這其中哪怕錯了一步,這世間都不再有她。
許是心態變了,她起身時的眼眸就有些空洞,整個人雖然正視著蕙寧公主,可懨懨無神,有些魂不守舍。
後者亦不逼她,畢竟這不是一件小事。
亦稱得上是一個打擊。
她拉著外甥女的手,心下也跟著惆悵,這麼多年過去了,終於以“親姨母”的身份站在對方身前。
兩人坐會原位,她親自替陸思瓊拭淚,口中安慰道:“好孩子,都過去了,別擔心。”
真的都過去了嗎?
若是真的過去了,今兒她就不會將真相告知。
畢竟不是什麼光鮮的事,如果秘密永遠只藏在那幾人腹中,豈不更好?
若真的過去了,呼韓邪就不會出現在京城,揚言還說要和親。
此刻,想到“和親”二字,陸思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