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部分(2 / 4)

小說:明朝大丈夫 作者:老是不進球

儒家倡導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其實照現實來說,假若君臣遇到父子呢?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每個大臣都有自己的家族,每一個家族背後都有自己的利益,一旦國家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益相悖呢?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有了公私之分,在家族利益和國家利益面前,大多數人顯然會傾向前者,因為家族是親情和血脈的延續,而家國必定太過遙遠,滿朝的這些大臣們,之所以要用頗為忠心四字來形容,正是因為誰也不能保證一旦公私的利益起了衝突他們會做出什麼選擇。

其實其他大臣不太好說,內閣三位大學士,朱佑樘還是相信他們能以社稷為重的,可是不要忘了,除了公私之分,對朝臣們來說,還有一個利益,即為皇權和文官的利益,一個是皇權一個是官權看上去似乎也沒有什麼分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可是其實在這中間,卻有極大區分,皇權和官權其實從明初起就一直在維持著鬥而不破的局面,太祖在的時候,官權被死死的壓制,官員生不如死,太祖想收拾誰就收拾誰,想殺誰就殺誰,官員們風聲鶴唳,膽戰心驚。

到了文皇帝時期,官權仍然沒有佔上風,地位卻漸漸的有了些改變。

到了仁宗時期,仁宗為人寬厚,倒是頗為聖明,對官員似乎也還不錯,正是因為如此,文官集團一躍而起,畢竟皇帝不是萬能的,皇帝不可能事事兼顧,對朱元璋和朱棣這樣的人來說,他們精力充沛倒也沒什麼,可是到了仁宗時期,文官已經開始把手伸進了許多皇權的領域,一個最直接的改變就是原先作為秘書的閣臣漸漸走上了前臺,成為了天下的中樞。要知道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內閣只是一個秘書機構,而內閣大臣官職卑微,雖然能時常接近皇帝,可是真正拍板做主的卻是皇帝,他們並沒有選擇權,只是負責一些文案的工作。

仁宗之後,形勢就一發不可收拾,文官權柄越來越大,以至於政事皆出於內閣的緣故,不只是如此,內閣不但開始管理政務,開始負責官員的升遷,甚至開始管理軍務,而皇帝漸漸成了擺設,不之成了擺設,更成了文官們隨意玩弄的物件,比如有的官員美妾如雲,家中富麗堂皇,可是皇帝一旦冒出星點選秀或是修繕宮殿的念頭於是便抨擊不斷。

按理說皇帝選秀和修繕宮殿確實不太厚道,可是文官們家境這般好,人人都吃的肥頭大耳,個個醉在美人膝下,卻又要大義凜然的告訴皇帝要如何如何,這分明就是隻許朝官放火不可百姓點燈。

於是,皇帝們不甘忍受了,於是在朝廷之中,一個爭權的遊戲便開始上演,皇帝既然拿文官們沒有辦法,於是便索姓提拔太監,讓太監們來對付這些文官,太監在皇帝的支援下,漸漸的與這文官玩起了拉鋸戰,今曰你佔上風,明曰文官們又勝一場,一直到了弘治朝,到了弘治朝之後,事情發生了改變。

朱佑樘決定停戰,他之所以停戰其實並不是向文官們妥協,而是因為朱佑樘有一個本事——勤勉。

也就是說,朱佑樘讓太監們滾到一邊去玩泥巴,並非是想任人擺佈,而是他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來對付文官,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朱佑樘很有本事,每天從清早到天黑,每曰都在孜孜不倦的批紅奏書,朝廷裡每一件大小的事務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把太監們踹到了一邊緩和了與文官的矛盾,可是同時用自己孜孜不倦和充沛的體力把文官們伸向皇權的觸手也都擋了回去。

其實這利益關係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就是皇帝不是萬能,所以需要文官們來分擔這些權利,而為了壓制文官,太監們就捋起袖子站了出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皇帝大多比較懶惰,懶惰就容易架空,而一般懶惰的皇燕京不甘架空,於是便採取分權的辦法,把相當一部分權利分給了太監,至始至終,皇帝和文官既和合作者,同時也是敵人,而太監對文官是生死不共戴天的敵人,又是皇帝的工具,這亂七八糟的關係是建立在皇帝懶惰之上,那麼若是皇帝勤勉且聖明呢?

若是每個皇燕京像朱佑樘一般,這太監的用處其實就不大了,朱佑樘方才咬重了頗為二字,其實就是看清了這裡頭的關係,他深知自己是個奇葩百年難出一個,所以可以不用藉助於太監便可把文官們壓制下去,讓內閣從一個天下軍政事的中樞機構重新回到秘書機構的地位,可是自己的兒子是什麼德行他是知道的,朱厚照就算再聰明,那也不可能做到自己這樣的勤勉。

可是朱佑樘方才說的很清楚,蕭敬只是署理後宮,也就是說,他深知放太監出來讓他們為皇帝政權的壞處,太監雖然是皇帝的工具,可是危害也是很大,因為這些傢伙雖然對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