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
主持人:是從家鄉帶過去的?
易:對,那個是暗藏的。
主持人:當時真有人查嗎?
易:有人查,沒人的時候可以看,好在我們在軍墾農場,有文化的人也不多。
主持人:不知道您在看什麼。
易:對,外邊弄一封皮,紅封皮,可以矇混過關。那麼應該說多少有點準備。然後我花了三個月的準備時間,當時在床頭貼了一條標語,激勵自己的標語:“三個月等於三年”,我就說我三個月至少要達到大專水平,要把那書都讀完。然後去考研究生,一下就考上了。
主持人:也給自己驚著了吧!
易:啊,應該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主持人:那當時是不是覺得自己的人生可以徹底變化?
易:也沒有那麼想,覺得也就是考上了一個研究生,當時最興奮的……
主持人:是“領導”?也不是“領導”。
易:你說人嘛,大家都興奮,家裡人都興奮,朋友們都高興。就是我自己最興奮的事,是什麼,你猜猜,反拷問。
主持人:我把這機會留給現場的觀眾,大家來看看剛才易老師最興奮的事。
易:可愛的奸雄。
主持人:來來來,現場有嗎?
觀眾: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可能可以公開地去看唐詩宋詞了?
易:那個時候已經可以公開了。
主持人:對這段歷史情況還不是很瞭解。
觀眾:我覺得是不是可能文革之後第一批研究生啊?
易:是第一批,但是這也不是讓我感到特別興奮的事。
觀眾:我覺得是沒有“領導”管理了,可以自由了?
主持人:“領導”現在還管著呢。
觀眾:可能印證了三個月等於三年那句話?
主持人:行了,我看現場要猜對恐怕也不是很容易,我來猜一個,掙的錢比當老師多了吧!
易:那倒不是,是我複試的時候,因為它有一個初試還有一個複試,複試的時候是面試,我到了武漢大學,走過它的圖書館,我說如果我考上了研究生,我就可以在這個圖書館裡天天看書啦!因為他們沒有經過那個時代,他們不知道,在文化大革命那個時代,尤其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個連隊裡面根本看不到書的。
主持人:那在武漢大學以及今後的生活都是完全按照一個在學校當中學者的成長曆程,您一步沒落地完整地走了過來。
易:大概吧。
主持人:大概,那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不是覺得自己人生的道路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易:我覺得人生道路選擇也無所謂正確不正確,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是別無選擇,所以在我的辭典裡面沒有什麼最好啊,最正確啊,或者唯一正確啊,什麼最喜歡啊,沒有這些詞,我覺得只有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能夠爭取的不應該是最好,是最不壞。世界上沒有最好,能做到最不壞就應該心安理得,或者說心滿意足了。
主持人:有沒有想到過讓更多的人知道您的所思所想?
易:這個想到過。
主持人:那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強烈願望,我讓別人瞭解我?
易:1994到1995年,那個時代在出版上有一個問題,實際上早就發生了,大概從1988年開始在出版上就有了一個問題,就是學術著作出版非常艱難,因為購買和閱讀學術著作的人越來越少。那麼很多人為了出一本自己的著作,要去找贊助,要去弄課題費,或者實在沒有辦法,自己從有限的收入當中擠出一點錢來出,然後印個幾百冊上千冊,送給同行、好友。當時我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我說這樣一種出版它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那比方說我做的工作是文學、史學、哲學,文史哲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目的是什麼呢?人類的幸福,那麼人類的幸福包不包括我們當下正生活著的這些人的幸福呢?包括吧,既然包括我們當下正生活著的這些人的幸福,你是為他們的幸福服務的,那麼你該不該把你的學術研究成果交出來,交給大家呢?應該。那麼既然你要把你的學術成果交出來交給大眾、交給社會,最佳途徑是什麼呢?
主持人:運用電視傳媒。
易:那麼得出的結論是,應該為當下正在生活著的人們服務,應該換一條路走。
主持人:那您那會兒做出一個什麼樣的決定?有嗎?
易:有啊,我當時就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