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背後議論、嘲笑、挖苦、諷刺曹操,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是一個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豈容別人天天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又豈容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須殺一儆百,他必須殺雞給猴子看,孔融就是這樣一隻大公雞。
那麼,在建安元年,禰衡死了;在建安十三年,孔融死了;在建安十七年,荀彧死了。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殺了崔琰;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殺了楊修。崔琰的死、楊修的死,和前面的這些人——禰衡、孔融、荀彧的情況又不相同,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又為什麼要殺楊修呢?請看下集——命案真相。 5
第二十九講 命案真相
4
崔琰是三國時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曹操對他的一身正氣都頗有忌憚,而崔琰卻因為一封信被曹操冤殺。
楊修則是出身名門,博學多才,多次在曹操面前展示聰明才智,卻因一個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曹操所殺。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和楊修呢?他們究竟觸動了曹操哪根敏感的神經?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命案真相。
從前面兩集講到的荀彧之死和孔融之死可以看出,曹操決不允許別人在政治上和他作對,尤其是不能允許公開作對。但是,在此之後,曹操又殺死了不曾與他作對的崔琰和楊修,這更是為曹操留下了“無端殺人”的千古罪名。
崔琰是三國時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卻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殺,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為崔琰喊冤。而殺死聰明的楊修,更是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壞名聲。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又為什麼要殺楊修呢?崔琰、楊修被殺的背後究竟隱藏了曹操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命案真相”。
易中天:
崔琰的死,是當時的一個大冤案,而且是公認的冤案,沒有疑問的冤案。我們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殺掉的,陳壽作《三國志》的時候就不敢給孔融作傳。但是陳壽的《三國志》是給崔琰做了傳的,而且就在《崔琰傳》裡面說,崔琰的死“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崔琰的死但是就有人認為是冤案,而且一直到陳壽作《三國志》的時候,大家還認為是冤案,是冤枉的。
那麼崔琰的死為什麼是冤案?那我們就要講兩個問題:第一,崔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二,崔琰是怎麼死的。
崔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的評價是十六個字——“文武全才、朝廷重臣、正人君子、德高望重”。崔琰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一位士人,小時候他是學劍的,學劍術、學擊劍,劍術很好,後來才開始讀書。這個人很聰明啊,他一讀書就讀得非常好,就成了當時的經學大師鄭玄的弟子。所以他是文武全才,他起先是追隨袁紹的,後來崔琰就跟了曹操,一直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謀士和幫手。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復了丞相制度。漢代的政治制度是丞相可以開府,就是建立自己的辦公機構。當時的說法就是,皇帝的居住和辦公機構叫做宮,皇宮,丞相的居住和辦公機構叫做府,叫做相府,我們去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他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曹操做了丞相他就可以開府,丞相府下面有兩個機構,一個叫東曹,一個叫西曹,東曹和西曹是什麼意思呢?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組織部,負責選拔幹部的。崔琰是第一組織部的部長他也當過,第二組織部的部長他也當過,那麼崔琰擔任這樣一個重要職務的時候選拔了很多的人才,當時的說法叫做“文武群才,多所明拔”。
而且崔琰在選拔這些幹部的時候完全是出於公心,唯才是舉,而且要求德才兼備,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一片稱讚。而曹操也明確地表示,崔琰這個人作風非常正派,他本身就是一個表率,他可以使貪婪的人變得清廉,使勇敢的人更加激勵,是這樣的一個人。
第四點,崔琰德高望重。崔琰一表人才,我們前面也講過,曹操擔任魏王以後,接見匈奴使者,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個子又矮,長相又不咋的,不足以雄遠國,請崔琰穿上魏王的服裝,接待這個匈奴的使節。一表人才,身材高大,聲音洪亮,而且還一身正氣。這個人一旦一身正氣了以後,他就是堂堂正正的。所以曹操見了他都有三分敬畏,《三國志?崔琰傳》的說法是:“太祖亦敬憚焉”,就是曹操見了崔琰是又尊敬還有點害怕。崔琰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就這樣的一個人,最後還是被曹操殺了,不但被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