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司馬光也含蓄服了一軟,說俺沒有譏諷呂惠卿。
就是這個本實無意譏惠卿讓王巨產生懷疑,因為司馬光前次對話只說不能變法,並沒有譏諷呂惠卿,那麼何來這一句。
因此最大的可能,司馬光不是趙頊應呂惠卿之意召見邇英閣的,而是呂惠卿前往邇英閣開講,司馬光將翰林院幾個學士召集,找了一個理由進入邇英閣,然後象看猴子一樣看呂惠卿如何開講,然後又在中間插話,說呂惠卿講得不對,議論不當變法,順帶著譏笑了呂惠卿。呂惠卿這才用開講鹹有一德,論變法的正當性。
不過隨後司馬光感到自己語氣不當服軟,又說了一句:“治天下就象修居室,壞了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大壞更造,必得良匠,又得美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講筵之官,皆在此,請陛下問之,三司使掌天下財,不才罷之即可,不可使兩府侵其事。今制置三司,何故?宰相道佐人主,豈能用例,若用例則胥吏足矣,現在臣又看到看詳中書條例司,何故?”
宋朝積貧積弱如此,還不算是房子大壞,好吧,北宋滅亡,還有一個江南呢,南宋滅亡,還有幾千萬漢人呢……
然後呂惠卿說了一句,司馬光備位侍從,見朝廷事有不便,即當論列,有官守者,不得其守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方則去,豈可但已(但已,差不多,大概)。
這個但已更莫明其妙了,因此王巨又估計了呂惠卿中間辨了很多,讓司馬光啞口無言,於是司馬光用了一個但已一詞。但呂惠卿沒有掌握輿論咽喉工具,或者低估了司馬光的厚顏無恥,所以這次對話是司馬光等人傳出來的,不利於司馬光的地方,一起消失不見了。
司馬光又被問得啞口無言,只好說了一句:“前者,詔書責侍從之臣言事,臣立即上疏,如制置條例司之類,皆在其中,不知道陛下有沒有看到?”
趙頊答:“見之。”
“然則臣不是不言,或者是言不當而臣不去(不當做侍從之臣)則是臣的罪過,惠卿責臣,實當其罪,臣不敢辭。”
呂惠卿說了什麼話,逼得司馬光說惠卿責臣,實當其罪,臣不敢辭,外界就不清楚了。
但說明司馬光那天被呂惠卿逼得不輕。
當然,俺是帝師,在其他地方是臣,但在邇英閣即便皇上也要尊重的,司馬光生生將邇英閣變成問罪場所,呂惠卿同樣也急了。
呂惠卿說了什麼,王巨沒有打聽到,但可以想像,現在的局面呂惠卿氣憤,司馬光下不了臺。因此趙頊說:“大家一起開講吧,何至如此。”
一是為了讓司馬光下臺,不辨了,再辨下去司馬光十分難堪,二是撫慰呂惠卿胸中的怒氣,你也不必生氣了,你當眾開講,司馬光與王珪
馬上破例也當著幾人面開講。
王珪一看機會來了,說:“光所言,是因為朝廷所更之事,或許是利少害多,不如不更。”
用了一個蓋,也就是或許,趙頊年紀青沒看出來,王珪看出來了,保守派依然佔據上風,所以略偏向了司馬光,但也不至於太得罪呂惠卿,說完了,衝司馬光使了一個眼色,勸其退下,然後不顧辨論如何,直接開講《史記》,呂惠卿,俺雖偏向司馬光,但也將自己當成了猴子,至少俺比你資歷深吧,你還能不能生俺的氣?
史書對王珪評價很低,但為何王珪在這個年代裡不倒,最後成了首相,這是心機,心機如此!
司馬光當時也識了相,於是開講了資治。
講完了,降階(司馬光帶了不少人過來,皆不是帝師,司馬光開講,他站在趙頊身邊,其他人只能站在臺階下),趙頊讓大家坐在他眼前的墩子上,其他人看到情況不妙,這是一個機會,請求離開,於是只留下呂惠卿、司馬光、王珪與吳申四人,為什麼吳申不識相地要留下,請看程顥,他做了呂公著司馬光的炮灰,最後什麼下場?不過這些人看不穿,想賭想投機。
司馬光怎麼將這些人召集的,王巨不清楚,但趙頊清楚,趙頊當然也不大高興,別人就算了,你王珪是“老實人”,在中間插什麼腳,因此問:“朝廷每更一事,馬上舉朝士大夫洶洶,都說不可以,又不能說明具體的原因,為什麼?”
為什麼?
王安石變法,主要針對的就是財富權利向權貴集中,現在變相地從權貴手中拿出一部分財富,所以大家都不高興,但王珪能回答嗎?王珪嚅嚅道:“臣疏賤,在闕門之外,卻不能盡知,使聞之道路(指京城謠傳紛紛,大約是呂惠卿剛才說出來的),又不知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