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信,說是給她的。
陸聽溪接過一看,見信封上無字,拆了,瞧見書信開頭寫著“女施主淑鑑”,揣度著約莫是淳寂的來信。
視線左移,就見後頭寫著:“昨日唳鶴峰晤面,魏國公世子與楚王相持不下,楚王於打鬥中墜下巒嶂,生死不明。世子連夜著人尋其蹤跡,未果,而今猶未罷休。唳鶴峰崖高百丈,殿下今番九死一生,斷難活命,然此前曾託遺書一封於老衲,內附天興帝下落之詳述,女施主獨身來取。木樨林東,般若湖畔,限今日午時前,請恕逾期不候。”
☆、第101章 第一百零一章
陸聽溪對著信末“淳寂敬上”四字看了須臾; 問那來送信的小沙彌,送信的是什麼人。
小沙彌道:“似是淳寂大師座下弟子; 將信與了小僧後便走了; 只讓女施主仔細看信,旁的並沒多言。”
陸聽溪又將信顛過來倒過去看了一回; 掃了眼只動了幾筷子的飯菜,囑咐小沙彌先不必收拾,自己轉去行囊裡取了幾樣防身的傢伙並個大口袋出來,一徑出了金閣寺。
金閣寺左近的風光是極好的。古人云; “落葉西風時候; 人共青山都瘦”; 陸聽溪倒極少從秋景裡看出什麼蕭瑟之意; 大抵還是年少不識愁滋味,對著滿眼秋色; 最先想到的總是這種可口的果子熟了; 那種能吃的花開了; 又有好些零嘴可以填肚子了。
即便此刻獨身前去赴約; 她心下也沒甚惶惶之感。
般若湖小得很,名為湖; 實則只比尋常的池子大些。約莫是因著她到早了,到了般若湖畔; 溜達一圈; 並沒瞧見淳寂的人影。
她便暫轉去摘桂花。
盞茶的工夫; 她就得了幾大捧。正拿著口袋填裝桂花; 聽得身後腳步聲起,回頭一看,淳寂迤邐而來,身後還跟著個年約三十的緇衣,大抵是其弟子。
淳寂上前來敘了禮,便將個封得嚴嚴實實的紫竹書筒遞與她:“阿彌陀佛,這便是老衲信上所言之物,女施主請寓目。”
淳寂見陸聽溪的目光直往他身後曠地掃,約略能猜到她在想甚,道:“女施主不必擔憂此處有埋伏,這若當真是個引女施主入甕的局,女施主此刻怕也不能安安穩穩站在此。”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因著過於順利,陸聽溪反覺反常。她定了心神,接過淳寂遞來的斜尖小刻刀,頗費了一番工夫才將書筒開啟。
取了內中信函,展開看了字跡,是從前沈安慣用的柳體,瘦硬挺秀,骨力遒勁,最是難學。
信首並非世子夫人芳鑑、陸夫人淑鑑之流,而是直呼“姑娘”。
信很長,她根本沒看究竟寫的甚,只找天興帝相關,很快便在信末尋見了他透露的藏匿天興帝的地方。
將信折起,陸聽溪跟淳寂道了謝便要離去,卻聽淳寂在後頭道:“當真不看楚王遺書中都寫了甚?女施主可是不信楚王已歿?”
“大師信嗎?我確是不信,”陸聽溪回身,“大師與楚王相識多年,想來對楚王的手段稟性也有所瞭解,大師認為楚王會就這樣殞命?地方是他選的,寧王之事的貓膩也是他做下的,大師認為楚王會毫無準備?再者,他若非要圖謀什麼,為何冒險救下寧王?”
“總而言之,此事疑點甚多,我實是難以相信楚王會當真葬身唳鶴峰。”
淳寂聞言,面上神色莫名,半晌,誦了聲佛號:“作孽。”
陸聽溪道:“大師當初為楚王辦事時,可知楚王讓大師幫他保下之人便是寧王?”一頓,淳寂雖是方外之人,但也是時常出入西苑的,不大可能不認得寧王。冒險為之,大抵也是因著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淳寂彷彿勘破了她的心思:“雖說形勢比人強,但老衲為楚王做事,倒並非因著這個緣由。”
“不瞞女施主說,楚王殿下是老衲平生最敬佩的人。老衲從未見過如楚王殿下這般通透靈慧之人。老衲早年也曾遊歷四方,甚至遠赴海外探求佛法真諦,然則輾轉幾十載,眼界學識卻仍是及不上楚王殿下一半。殿下根器亦是上上……”
陸聽溪不由打斷他的話:“冒昧插言,大師確定大師要說的當真是根器?”
根器指的是先天接受佛法之可能,與素常所言“慧根”義近。
莫說如今,縱是從前,她也不覺著沈安會是個有慧根的人。沈安天生反骨,她一開始就知道他是一匹難馴的野馬。當年她將他帶回來,主因是賭一口氣,證明沈安的說法是錯的。只是後頭沈安未再行不軌之事,她見他確有幾分可憐,就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