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利是,所以看起來倒也熱鬧。
只是全寧的熱鬧,相比起現今韃靼西王庭歸化的繁華,卻有些畸形的味道。
南方大明的商人很少前來全寧做生意,而義州的邊市,一直也是不溫不火。甚至有一些大族,偷偷的把牛羊和皮貨拿到歸化去買賣,以求能得個好價錢。
販賣那些從草原或者老林子裡抓來的女真,確實是個好生意,可是這幾年來,那些女真是越抓越少。為了獲利,甚至還一些小的部落之間互相火併,把從對方那裡擒得的俘虜當作女真人賣給南方的漢國。
對於這些小部落之間互相火併的事兒,圖門也只向來嚴禁。可是漠北草原廣袤,常常縱馬跑上好幾天才能遇上一兩個部族聚集地,所以這些事情想完全禁止,也是不可能。
全寧的城牆上,幾面用南方的蜀錦做成的王旗,隨意的cha在土牆上。塞北風疾,每次有風吹過,都帶起一陣呼拉拉的響動。百來個哨探分佈在四周,倒也算是有模有樣。
一隊看起來像是有武裝護衛的商隊,徐徐的從東邊的草場邊現了出來。頓時城牆上就出現了一陣小小的騷動。
那商隊看起來規模不小,光馬拉的大車就有二三十輛之多,這樣規模的商隊,整個全寧城一兩個月也難得看見一次。剛開春,草場上的新草剛剛長出來,四處散放的牛羊也不是很多,所以老遠的就被發現了。城牆上的哨探從殘缺的垛口上探出半個身子,一邊張望著。一邊朝四處叫喊著。
不過騷動很快就平息了下去,因為有一隊大約七八個人的遊騎已經從城裡迎了上去。
商隊的領頭,是個大約三十多歲的漢子,紅黑的臉龐,寬闊的胸膛上披著一件水牛皮粗製的皮甲,粗粗的胳膊讓人毫不懷疑他可以空手擰斷一個人的脖子。
看見全寧城的遊騎迎了出來,不但沒有現出絲毫驚慌的模樣,反是招呼著商隊裡的人拿出一個個準備好的小包裹,憨笑著給迎來的遊騎兵們遞了上去,一看就是常年遊走在關外的老生夥。
包裹裡除了有三四兩重的生絲白銀錠子,還有滿滿的一大包淮南產的鮮鹽。鮮鹽向來是草原上缺少的東西。也不知道南方的漢國是有意還是無意,義州的邊市裡也很少很買到上等的鮮鹽。許多全寧的貴族,不得不定期私下派人去歸化買上一批陝西產的青鹽來用。青鹽雖好,可吃起來總覺得比海鹽少了些鮮味,所以如果能弄到上等的淮南鮮鹽,那是最好不過了。
拿到包裹的韃靼遊騎兵們,小心的擰出一小撮鮮鹽放進嘴裡,頓時一股久違的鹹鮮味從嘴裡漫了開來。不錯,確實是上等的淮南鮮鹽。
領頭的百夫長,滿臉堆笑,滿意的錘了錘領頭的漢子的肩膀,像是誇獎了幾句。而那漢子依然是一幅憨笑的樣子,一邊用蒙古語回著話,一邊從懷裡掏出文書遞了上去。
遊騎百夫長接過看了幾眼,又遞了回去。隨後手一招呼,七八匹馬立刻甩開了蹄子,順著城牆跑了開來,消失的無影無蹤,像是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
土牆上的韃靼哨探們嘆了口氣,互相張望一眼,嘴裡罵罵咧咧一番,又縮回了身子。這樣的好事,向來都是那些百夫長,十夫長的專利,他們這些普通的哨探是沾不上邊的。而更上頭的千夫長,就向來不屑於做這樣的事情了。
領頭的漢子仍然是一幅憨笑的模樣,站在那裡恭順的看著前來探查的遊騎消失在土牆那頭,才鬆了口氣似的,束了束身上的皮甲,帶頭繼續向全寧城裡走去。
第二十五章 靜默
全寧,南七十里。
這裡是一片看起來略有些陡峭的草窪。當地人都叫這裡做“古卡吉律”,據說以前在北宋時候,全寧屬於遼國,而古卡吉律據說在以前的契丹語裡是跌死羊的意思,甚至還有傳言,這裡曾經是遼國皇帝的行宮所在,當年金國滅遼,曾經在這裡屠殺了上萬遼國戰俘。這些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從來也沒有人去仔細追究,反正就這麼叫下來了。
不過跌死羊這個意思,倒是不假,這片草窪不但方圓有二三里長寬,而且到處坑坑窪窪,時不時的會有一兩塊尖銳的磚石lou出地面。如果在這裡放牧牛羊,折斷牛羊的腿的事情肯定是避免不了的,再加上那個有些恐怖的傳說。所以不但韃靼人從來不在這裡放牧,而且在周圍二三十里內就儘量避了開來,就是為了防止有落群的牛羊不小心跑了過來。
雖然已是時近黃昏,落在西邊的太陽,像是掛在了枯草尖上,晃悠悠的隨時可能沉了下去。遠遠的朝著草窪低陷的地方望下去。竟是瀰漫著一層黎明才會有的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