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3 / 4)

小說:大明首輔 作者:無組織

薄的霧氣,更給這片草窪增添了一些陰森森的氣氛。

從中午開始,李成梁已經率領兩千精騎,悄悄的潛伏在草窪附近。

兩千多人的隊伍,不算多,可規模也不算小。由於擔心被韃靼人發現,這兩千人都是以百人為規模,分批出關。

伏軍的地點,也是經過詳盡探查才定了下來的,到中午時分才在這裡全部匯合。周圍一片寧靜,埋伏在最外圍的五百人,全是韃靼人從老林子和草原上抓出來賣給南方的“鄉軍”。

“鄉軍”是蕭大學士親自點的名,就是“歸鄉之軍”的意思。相對伏軍裡的其他兩千人,這五百已經完全被同化的“鄉軍”對韃靼人有著更刻骨的仇恨。

把這五百人安放在最外圍,倒不是因為他們更英勇善戰,而是這些出身深山老林和苦寒之地的戰士多是散居的獵戶出身,更善於在現在的情形下偽裝潛伏。

用來偵察和遮蔽的遊騎斥候,只放了五六十騎出去,多是三五人一隊,儘量把目標放到了最小,選用的人也都是真正的百戰之士,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遼東偵騎中的精華,官職最小的也是百夫長,。

馬匹也都上了嚼子,周圍有些過分的安靜,反而讓它們有些不安,在主人的安撫下。只能略有些暴躁的刨著蹄子,偶爾打上一兩個悶悶的響鼻。

李成梁沒有呆在隊伍的中間,而是和那些“鄉軍”一起呆在潛伏地的最外圍。

望了一眼逐漸西沉的太陽,李成梁束了束腰間皮甲上的鐵釦,順手把腰間的馬刀解了下來,掛在馬背上,又從掛鉤上取下被緊密的油布一層層包裹的長矛。

遼東軍的長矛,多用松木製成,既堅硬又有韌性,再用油浸過,大刀橫著砍上去也不一定砍得斷。

李成梁把長矛拿在手上,定了定神,望了一眼北方,默默的解開裹在長矛上的油布,又從地上揀起一塊石頭,在上面摩擦著,好讓木杆的表面更粗糙些。

周圍計程車卒裡響起一陣微微的躁動,長矛和馬刀都是騎兵最重要的武器,而現在大明太倉殷實,邊軍所配備的馬刀也都是用了夾刃,銳利的可以直接砍下敵人的腦袋。長矛則更多的用在衝陣的時候。

看李總兵的模樣,似乎是要和前軍一起衝陣了。

不過躁動很快就平息了下去,前面拿著地鼓在監聽動靜的哨探突然打出了手勢,又前後翻了兩下,意思是有五匹馬以上的隊伍正在朝這裡走來。

伏軍立刻安靜了下來,派出的斥候隊伍都在五人以下,如果真的像是哨探所說的五匹馬以上,那麼沒準就是全寧城裡的韃靼遊騎或者附近的牧民。

在空曠的草原上,地鼓能監聽到的最遠距離大約是三里地,來騎的行走速度似乎很快,只不過十幾息的時間,已經可以模糊的看到人影。從裝束上看,倒像是附近的牧民。

李成梁這次帶來的兩千五百人,都是經過百鍊的精兵,不需要經過命令,就悄悄的從背上取下手弩,扣上弩機。

來騎越來越近,只用耳朵就已經可以聽到馬蹄踏在草地上所發出“的,的!”的聲音。

前方有一片長了六七顆小樹的灌木叢,之前李成梁曾經親自帶人測量過,正好是五十步,過了這片灌木叢,就進入了騎兵手弩的射程之內。

明軍現在常用的火器,這支騎兵隊伍也不是沒有配備,光是能打出兩三里地的小口佛朗機炮就帶了二三十門,全馱在馬背上。

不過火器最大的弊端就是動靜太大,在這片空曠的草原,哪怕只是用火槍來一陣散射,突兀的聲音也會傳出很遠。所以比較起來。潛伏的時候還是用手弩比較適合,萬一遇到大隊騎兵對沖,到時候再拿出火器來也不遲。

眼看著來騎還有二十來步就要過了灌木叢,卻突然停下了腳步。其中一名漢子,抬眼瞅了瞅前方,不緊不慢的把手伸進懷裡,掏出來的卻是一條大紅的綢巾。

漢子拿起綢巾,在臉上左右輕輕擦了幾下,然後把綢巾搭到了脖子上面。這一系列的動作由一個看起來孔武有力的大漢做起來,看起來倒是有些滑稽可笑。

“自家兄弟。”李成梁嘿嘿一笑,按了按手,旁邊計程車卒也都鬆了口氣,放下了抬起的手弩。李成梁則一按地上,跳立起來。

“也就你總兵大人才想得出這套娘娘腔的玩意兒,這一套做下來,咱身上的毛孔直豎。”圍著紅綢巾的漢子雖然也是穿了草原上牧民常見的裝束,可是一身結實的肌肉,即使隔著羊皮和粗布拼成的衣服也不能完全藏住。,見李成梁站立起來,立刻單馬縱馬奔了過來,在十步以外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