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中國社會主要都是以農為本,而像唐、宋、明等朝代,除卻以農為本之外,也是農工商並重。故而,這些朝代才相繼有盛世出現。
然到曹植那個年代,以農為本的思想早就丟卻。其所在那朝,頭三十年以工為本,後三十年則以商為本。農,都被放到稍次的地方。
然而事實證明,以工為本或以商為本,都有重大缺陷。
首先以工為本,商業限制、農業得不到支援,百姓無積極性,餓死者甚重,以至於最後亦自行崩潰。而以商為本,看似沒有不妥,且異常繁榮。然而商就如無根之浮萍,所構築起來的繁華都如空中樓閣,經不起大風大浪。稍有動靜,國即會被動搖,輕則傷筋動骨,重則難以翻身。而且以商為本,更會讓利字當頭,以致道德淪喪。
而以農為本,最起碼可以將百姓之溫飽解決。人之生存最大問題解決,方可談發展。以工為本,而忽視農業,即會餓殍遍地。以商為本,看似以商品交換糧食,可以解決此生存問題。然商所依賴的乃別人,而非己,基礎不穩,即便樓閣建得再高,也會倒塌。
不過單單靠農,而輕工、商又不可行。農只能解決本,而強國則必須依賴工與器。而工、器又不足以富國,故而又必須用到商。
故此,以農為本,工商並重是為最穩妥之策。大漢以農立國,然儒生輕工、商,以致工、商皆受鄙薄。如今曹植要重定新制,當農、工、商並重,其中農為根本。這才能做到立國、強國、富國。
除此之外,對待寒門與世家問題,最好的解決之法乃量才錄用,引入考試之策。中加入品德評定,另外尚有治廉之法。這些都是後話,曹植只是稍提幾句,並沒有深說。
然而,僅僅以農為本,農工商並重之議,卻是引得田豫深思不已。一直以來,大漢雖然說不上窮,但要說富卻絕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