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土地是越來越大,可老百姓咋就越來越窮了呢?皇上,依著老漢看來,不如一年咱們只交一種餉,那個啥國債的要不就交了,這以後也都交國債,其他的咱就……”
王財哈哈一笑,擺了擺手道:“老丈,你剛才說的那些捐餉好像也不是同時開徵的吧?朕記得西餉只徵過一回,印餉到是徵過三次,但每次也不多嘛,其實朝廷也不想成天打仗,可是洋人們總是要挑起一些事情來。 咱們不迎頭痛擊,到最後吃虧的還是咱們,不過你們說地這些事情朕心裡都清楚,這幾天你們跑來找我說明你們心中還有我這個皇上,那你們的事情我也放到心裡去了,在這裡我可以向你們保證,從今往後朝廷不再因為戰爭而增加捐稅。 永不加賦這四個字將由朕這一代開始,成為帝國朝廷嚴格遵守的規定。 無論誰違反了這個規定,你們都可以去申訴,找官府也行,到京城來找皇上也行,君不愛民,不足為君!”
“永不加賦”這四個字也不知道是誰突然之間塞到王財的腦子裡,事實上這次與百姓們面對面的接觸下來。 王財心中已經沒有了當初那種爭強鬥勝的心思,佔了這麼多土地有什麼用?老百姓過不上好日子,吃不飽、穿不暖的就是為人君地失敗,如果領土的擴張要用全國百姓生活困苦來交換,那這個領土絕對做不到長治久安,王財對歷史懂地不多,但好像當年蒙古人佔了從亞洲到歐洲那麼大一塊土地,幾代時間不就瓦解了嗎?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故然打擊了敵人。 但也消費了整個國家發展的資源與潛力,老百姓看到的只是苛捐雜稅不能再這麼收了,而王財看到的卻是仗不能再這麼打了。 “永不加賦”固然會讓朝廷受一些損失,但是換來的卻是老百姓對皇室的支援,對朝廷地信任以及對帝國的忠誠,這絕對是一件安邦治國的要決。
可是老百姓卻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跑到皇帝家門口來鬧事,皇上不但不責罰,還金口一開說了“永不加賦”,眾人看著皇上笑嘻嘻的樣子都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只聽王財又道:“朕說永不加賦,但你們要聽清楚了,不加賦不是不徵賦,以前你們的田賦、商賦都是要交的,朕地意思是除太平六年朝廷調整賦稅政策後所開徵的各種賦稅今後都免了,不過有兩件事情朕要醜話說在前面。 一是朝廷很快會根據大家的意建。 對全國的稅制做個統一調整,明確稅種。 朕要加一個人頭稅,二是朝廷仍然會發行國債,但是這個國債是自願購買的,朕要說說這個國債的好處,什麼叫國債?簡單地說就是國家欠你們老百姓的錢,比如老丈你買了1000塊的五年期國債,那就是國家欠老丈你1000塊錢,一共借五年,等到五年之後還錢的時間一到,老丈你就可以找國家要回1250塊,這多出來的250塊錢是什麼呢?就是老丈你那1000塊錢借給國家後又生出來的錢,說實話朕不明白這種好事情為什麼大夥有這麼多的不滿?你們把錢放在家裡,五年、十年這1000塊還是1000塊,可借給國家之後,五年時間便賺了二成半,有什麼不好的呢?大夥購買國債既然解決了國家用錢的困難,又為自己得了好處嘛,所以今後增稅的事情咱們免了,但是這個國債仍然會繼續發行,這一點朕不會再讓步了。 ”
周圍地老百姓相互看了幾眼,立刻開始議論紛紛地討論起這個“國債”來,似乎他們所聽過到對於“國債”的解釋並沒有皇上說地如此淺顯易懂,不過這也算不了什麼,因為皇上說了兩點很重要,一是今後除了太平六年之前擬定的稅種和新增的一個人頭稅外不再增加新的稅賦,而且是永遠不增加,第二是國債的購買是自願的,而不是強制性的,皇上能同意這兩點已經大大的出乎老百姓的意料之外了,沒過一會便有人聲嘶力竭的大呼起口號來,內容無非是皇上萬壽無疆,仙福永享之類。
但王財想的卻比較多,其實這個稅制改革的問題皇長子定溯也說過不是一回了,在理藩院主事的定溯在藩國推行了新的稅制,把以往名目繁多、雜七雜八的各種賦稅全部合為一個稅——國家稅,雖然這個國家稅往往佔到了藩國百姓收入的三成,但在藩國百姓心中始終是“千稅萬稅變一稅”,總覺得似乎是少交了很多稅,定溯也曾經試圖將這個辦法推行到帝國本土,以行業和實際收入來確定單一稅種,一方面減少了百姓負擔,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地方政府胡亂徵稅的可能性,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好事情。 定溯的意見王財也與內閣討論過多次,基本上已經達成了一致意見,只是王財始終堅持要將人頭稅從國家稅中獨立出來。
說到這個人頭稅確實在朝廷高層中意見非常不統一,主要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