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1 / 4)

小說:成化十四年 作者:竹水冷

大明如今並非主動在進行一場無道之戰,恰恰相反,是別人打上門了,擄我百姓,劫我錢財,若不再自衛反擊,只會被視為軟柿子一般柔軟可欺,以後這樣的事情依舊會頻頻發生,國門一旦關閉,所有人都認為從此安逸而忘記危機,久而久之必然連戰如何去打都忘記,到時候還是會被人欺上門,再說這一次還有不少百姓被倭寇擄掠到海上去,難道那些人都就此不聞不問了麼?

其次,勘合貿易非但不能徹底關閉,反倒應該更為開放,有鑑於前宋海上貿易帶來的鉅額利潤,武力更加強盛的大明完全也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太、祖皇帝雖然有片板不許下海的規定,可那是針對民船而言,要知道在那之後,三寶太監也同樣七下西洋,官方貿易並未停止,祖宗成法之說大有變通之處,嚴格說來並不存在絕對的禁令。

而且就算現在官方禁止民間貿易,也依舊有不少民船私自出海,謀取利潤,正因為海禁,這些民間的盈利,官方並未得到一分一毫,這才是巨大的損失。堵不如疏,與其放任這些非法私貿繼續進行下去,不如由官方組織起來,將其合理化,讓其繳納稅賦,這才是一舉兩得的長久之道。

唐泛並非一個人在戰鬥。

有許多人反對他,同樣有不少人支援他。

這些人包括南京太常寺少卿楊一清,太常寺少卿李東陽,侍講學士謝遷等。

如果說謝遷純屬友情支援好友,那麼楊一清和李東陽等人,則是從實際戰略意義出發的。

他們的觀點大體上與唐泛一致,都認為守不如攻,雖然造船與組建水師耗費巨大,但是後期收益完全可以彌補回來,如果能夠重現前宋那般海上貿易規模,則朝廷往後也就不必發愁每年國庫撥不出錢糧,天子也不必發愁內庫的錢財不夠使了。

這些人雖然官職不顯,甚至沒有一個內閣閣臣,但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當今天子所信重的少壯派官員,如無意外,在幾年之後,當內閣這批老臣子一一致仕之後,大明中樞將由他們來主宰。

兩方爭議異常激烈,從弘治三年一直持續到弘治四年,從一開始到底派不派兵剿匪,要不要停止勘合貿易,到後來爭論要怎麼派兵,怎麼打,開放海禁要開放到什麼程度,也算是逐漸開啟了一點局面。

直到弘治四年末,嚐到甜頭的倭寇見明廷毫無動靜,又一次席捲而來,登岸劫掠,促使天子終於下了一個決定:命汪直提督寧波,組建水師。

弘治帝總體來說是一個比較謹慎保守的人,幼年的經歷促使他在一件事上不會輕易做出決定,尤其是重大決定。

假如他身邊的人與他一樣保守謹慎,那這個朝廷就是一個謹慎的朝廷,它能夠完美地完成守成任務,卻無法像開國之初那樣銳意進取。

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任何一個朝代發展到一定階段,如果沒有外力因素,只會這樣一路保守下去,直至滅亡。

但歷史在這裡拐了個彎。

唐泛他們自然並不知道,弘治三年,距離大明不止萬里之遙的另外一端,一個叫迪亞士的葡萄牙航海家發現了非洲好望角。

而一塊被稱為歐羅巴的大陸,當年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騎兵曾經到過的地方,正將一場被後世稱為“文藝復興”的浪潮席捲那一整塊大陸。

與那塊大陸隔海相望的一個小國,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宗教改革做準備。

這些事情,大明一無所知。

即使是唐泛,也並不知道他所據理力爭的事情,將為帝國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汪直終於等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那一天。

從大同回來之後,他曾經以為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經完蛋了。

對於宦官來說,他的成績也許很輝煌,但汪直並不滿足,他天生就喜歡指揮千軍萬馬馳騁在戰場上的感覺,而老天似乎也賦予了他這樣的才能,大同幾年的駐守,對韃靼用兵的勝利,足以說明這一切。

但這種好日子沒有維持多久,當時的朝廷見好就收,不願意將韃靼徹底掐滅,為免別人說自己驕橫跋扈,有了功勞就誰也不放在眼裡,加上唐泛對自己的一番勸說,汪直不得不跟著班師回朝,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前線。

唐泛當時曾勸他要將目光放遠一點,不要光盯著草原一塊,大明同樣還有遼闊的海域,同樣不平靜的西南。

說這番話的時候,也許連唐泛自己都沒有料到,這番純粹是出於安慰的話,將會在未來變為現實。

汪直平生最崇拜的人便是三寶太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