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部分(3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有很大的問題,揮手帶領眾人進到艙中,摘下頭上的雨帽,回身給了剛才說話的人一巴掌,“你這糊塗蟲找地方避一避風雨?給人發現了船上的東西,怎麼辦?”

“對不起是我說錯了”

船長罵了這個不曉事的傢伙幾句,倒也不以為甚,大步邁進船艙的駕駛室中,“到哪裡了?”

“剛剛才過棉huā嶼,離彭佳嶼還有一的海程不過這樣的天氣·恐怕時間還得再長一點”負責掌舵的船員頭也不回的說道

“把穩了方向,只要過了彭佳嶼,就不用怕了”

“嘿嘿”舵手真誠的一笑,“船長·這一船到了長崎,能賺多少銀子?”

“三百兩”

不但是舵手,船上其他眾人聞言也立刻來了jīng神,“這麼多啊?”

“臺灣大米,在日本可是最受那些武士、藩府人家歡迎的呢要不是遭遇到這一場大雨,只怕還能多哦,yù至?你到下面去看看·要是給水淹了,可不得了”

“是”剛才說錯話捱罵的水手歡聲答應,扭頭跑了出去{手、打{{}

海面上的風雨來得急,去得也快,不到一的時候,風làng越發減弱,海面上雖然還落著雨,但比較起剛才來·已經不在話下了東北的天sè也逐漸晴朗,船上眾人都是海上討生活久了的,看得出暴·只要駛過這一片雨雲區域,接下來的行程,就該是一帆風順了

這艘船的船長是日本人,名叫稻川垣,長崎人,自幼隨乃父生長在水面,靠打漁為生不過打漁又辛苦,來錢又少,於是從咸豐八年,臺灣開海禁以來·稻川垣開始往來於臺、閩諸口、日本長崎之間做生意

十餘年來,學得一口中國東南地方的漢語,偶爾還會做一些走sī閩、桂、粵的人口,偷渡到臺灣的無本生意因為他秉xìng還算忠厚,從來不像與偷渡客同為中國人的舟子,做一些,灌水、放生、種芋、餌魚,等殘酷對待的下流勾當·所以他這艘船的偷渡生意居然很好

不過到了咸豐十六年之後,經由福建巡撫李鴻章奏請朝廷,徹底開放了百姓到臺灣去的禁令,所以偷渡也就因勢而止,再無生意可以做——這十幾年來,稻川垣積攢下一筆不小的身家,開始轉而做起了往來兩國三地的正經生意

但正經生意也很不好做他做的是將臺灣出產的大米運送至福建,一開始的時候是賺取中國朝廷給予的一定的水腳錢

臺灣大米質量非常好,從康熙二十三年收回臺灣之後,就一直是用作朝廷貢米的

不但質量好,而且產量高,自給自足之外,朝廷還會每年定期將臺灣大米內運,用作平糴內地米價,特別是福建一省的米價的重要來源,雍正的時候,朝廷議準,每年於常運平糴米5萬石之外,再運0萬石存於濱海地區,若是遇到臺灣豐收,這個數字還要增而朝廷的這個規定,也給了臺灣商人哄抬米價的機會

因為處了這作為常運平糴米內運的5萬石之外,其餘的10萬石不一定是要在一年之內完成運輸,而且,閩臺之間的口岸只有鹿耳mén—廈mén,也就是說,福建各地要購進臺灣大米,只有到廈mén去買,不能sī自前往臺灣購買——形成了壟斷市場只要這條管道出現人為因素的擁塞,臺米就會立刻在臺灣出現積壓,而不得出口,這種情況在乾隆初年達到極致,乾隆十一年的時候,臺灣大米累積積壓了萬石,簡直成了臺灣人的負擔

朝廷有鑑於此,深感運力不足,於是開始改臺米官運為民運,借用民間漁船,運輸大米到內地但這種方法推行不到數年,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原因在於腳錢太少,當時規定,每石六分六厘六毫五絲,自廈mén載往他處,水程每百里加銀三厘;而臺灣船隻從島內各處載米到臺郡jiāo卸的,每石的腳錢也只有三分這種讓人根本提不起興趣來的政策才推行不就,立刻又出現了積壓的狀況

這是多年陋習陳陳相因,也不必多提,但因為這種情況,也就出現了偷運大米的海上走sī販子,在一開始的只是在臺灣島內和福建省之間來回走sī,進而發展成包括琉球群島,日本等地往來,一船三千石的臺灣大米,若是能夠運到日本長崎的話,轉手可以獲利三五百兩銀在當時的年代,已經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了稻川垣所做的,就是這樣一mén生意

船帆高高升起,愈發明朗的晴空下·名為稻川丸的三千石大船迎風破làng,船飛快的向西北方前進,“船長,前面有船駛過來”

稻川垣心中一驚·做賊的必然心虛,每每聽見船員說附近海面有船隻出動,總會讓他提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